BY夏佑至 以前不大明白,为什么罗宾·威廉姆斯也会红,而且能够长盛不衰。但年岁渐长,很多看法都变了。罗宾·威廉姆斯的红,是有他的道理在的。他的戏多得惊人,演过的角色类型又很多,其中有很多无厘头的角色。演这样的角色更多地需要勇气,而不是演技,但它们造就了罗宾·威廉姆斯老少咸宜的地位。 事实上,只有两种男演员能做到老少咸宜。《泰坦尼克号》里面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这样的叛逆美少年,是古往今来最老套的偶像派,却最能够博得女人的欢心。一个女人,无论她是情窦初开还是风烛残年,都梦想着有一个这样的梦中情人。罗宾·威廉姆斯是另外一种。他兼有无聊(《超级奶爸》)、励志(《死亡诗社》)和颓废(《心灵捕手》)三种情调,能够吸引10岁以下、16到20岁以及40岁以上的观众到电影院里去。 如果我是投钱拍电影的老板,对这样的演员无话可说。但是作为观众,罗宾·威廉姆斯出演的电影里,我真正记住的只有一部半;半部《死亡诗社》和一部《心灵捕手》。而我之所以对《心灵捕手》印象深刻,罗宾·威廉姆斯不是主要原因,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马特·达蒙。自从看了这部片子,我一直在猜测,一直在等待,等着看看马特·达蒙这个人,在好莱坞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马特·达蒙是和罗宾·威廉姆斯完全不一样的演员。他能演,也能写。在欧洲这倒也没有什么,但是在好莱坞实在不多见。在电影行业,编剧通常不受普通人的关注,但能够说明一个人的智商。我喜欢聪明人,而马特·达蒙的星路是从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开始的。他虽然不帅,但的确是个天才。唯一让人心神不定的是,他看上去走位飘忽,戏路和风格难以捉摸。其实这真没有什么不好,从历史上看,那些伟大的演员总是难以归类的——这完全可能是他太有才了的缘故,只是——仅仅只是我们这些俗人一点坐井观天的看法,才会觉得,从老少咸宜的角度而言,马特·达蒙的戏路飘忽,有那么一点可惜罢了。 但自从出演《谍影重重》以来,这个问题也圆满解决了。间谍片本来已经衰落了(《碟中谍》已经在讲冷战后间谍们如何自相残杀的故事了),但是《谍影重重》拯救了间谍片,并且自此确立了马特·达蒙不可动摇的商业片明星的位置。 冷战结束后的10年里,007变身为时装片,间谍片已经失去了社会心理基础,它们不再能让观众战战兢兢,也就失去了娱乐业不可或缺的感官刺激。而《谍影重重》发现了“9·11”之后政治格局和西方人心态的微妙变化,间谍片终于找到了继续拍下去的理由。 “9·11”之后,情报部门恢复了因冷战结束而遭到削弱的权力。为了赢得反恐战争,政府和军方需要情报;而为了争取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为了拿到更多的预算经费,情报部门不惜用假情报欺骗政府和民众,散布恐慌气氛,甚至通过制造战争来加固权力。《谍影重重》的历史观是典型的“阴谋论”:政府为了应付外来威胁而将权力赋予情报机关,到头来,这种权力的受害者却主要是国内的民众。这其实是间谍电影的一贯噱头,但是在弥漫一时的对恐怖主义的恐慌情绪中,这个老套路获得了崭新的讽刺效果。业已衰落的间谍片也因为这个新瓶装旧酒的故事,重新获得了生机。 我个人欣赏《谍影重重》,并不仅仅是因为马特·达蒙的表演,而是这个片子给我一种想象。在好莱坞的历史上,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西科塞斯和奥利弗·斯通这些大腕之所以能够成就伟业,决不是因为他们像罗宾·威廉姆斯那样投合观众之所好,而是因为他们发现了历史惊人的戏剧性。这种戏剧性常常不被人察觉,然而一旦捕捉住,就会引起巨大的轰动。《谍影重重》也抓住了“9·11”之后美国生活的戏剧性:间谍战是如何演化成特务政治的。多年以后,马特·达蒙也许会因为这个角色的暗示性而被人记住。 马特·达蒙在《谍影重重》中扮演的角色,不是传统的好莱坞式偶像,但却向公众揭露了时代的真相。在现实里面,这是科波拉、西科塞斯、斯通等人在好莱坞扮演的角色。这个角色和我对马特·达蒙的期望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