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冬天,是万物休生养息的季节;人类社会的“冬天”,是反思调整的大好时机。
撰稿·卓勇良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11月份出口同比下降2.2%,10月份则是同比增长21.9%,两个月之间俨然是冰火两重天。中国终于实质性地感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出口是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推动因素。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出口依存度,即出口额占GDP的比重。2000年以来,这个指标开始超过20%,2004年开始超过30%,2007年高达37.4%。 20多年前读萨缪尔森《经济学》教科书,说是大国出口占GDP的比重,一般在5%左右。然而中国发展的实际,立马改写了萨氏的理论。萨氏的问题,是没有预见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既缺少自然矿产资源,又经济落后的一个大国,经济高增长高度依赖于世界贸易的必然性。然而我们又可以从萨氏的理论中,看到出口占中国GDP比重如此之高,很可能会存在着一些不合理性。 中国商品大量出口,靠的是价廉物美。这里起码有两大优势,一个是生产成本较低优势,另一个是贸易成本较低优势。 中国蓝领的工资水平,大致只有发达国家的1/10-1/15;如2006年日本制造业的平均月工资,按现行汇率为2.6万元人民币,中国制造业的2007年平均月工资只有1762元,仅为日本的6.8%。同时中国的土地价格甚至包括污染环境的成本,都要大大低于发达国家。 中国白领的工资,也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006年日本金融业平均月工资为3.7万元人民币,中国则为3667元,大致只有日本的1/10。这种较低的白领工资水平,使得出口贸易企业的工资成本明显较低,激发了这类贸易公司的发展。据说宁波市区20来岁的年青人当中,平均每七八个人,就有一个是从事出口贸易的。而这类出口贸易公司的发展,加上生产成本较低的支撑,就进一步推动了出口额的快速增长。 国内的经济生态也不断地把企业推往出口的独木桥上。国内贸易长期存在着交易不规范、违约普遍、货款难以回笼等问题。而出口贸易虽然价格不一定好,也使得企业长期停留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但交易规范、违约较少、货款回笼较好,所以即使明知一味追求出口是一杯毒药,众多企业也是趋之若鹜,只能硬着头皮喝下去啊。 2007年,根据WTO公布的数据,中国商品出口已占全球出口总额的9.0%,列全球第二。中国的过度生产、过度投资,和美国的过度消费、过度进口,形成了一对高度互补的关系。 中国的大量廉价商品,熨平了美国本应出现的通货膨胀,缓解了美国本应出现的周期性危机;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向美国的回流,助长了美国的信用膨胀,扩大了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进而在这种低通胀、高信用情况下,迎来了美国持续的房地产热。这样,出于房价上涨的预期,那些支付能力很差的家庭,也能按揭买房。一个巨大的危机,就这样在一派歌舞升平当中,一步步地向我们逼近。 而在国内,长期持续的低工资则开始严重伤害中国宏观经济。中国的劳动所得占GDP比重自1983年以来持续下降,本轮下降则与出口迅猛增长大致同步。根据我的计算,2007年劳动所得仅占GDP的36.0%。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收入没有相应跟上,消费增长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低下,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弱化,中国经济被日益捆绑在出口上。中国经济于1998年实现软着陆,1999年至2007年,出现了长达9年的持续繁荣。随着经济失衡逐渐加重,各种问题逐渐累积,经济增长逆转是迟早要出现的,全球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使国内经济问题显性化和严重化罢了。 所以在这场严重的危机当中,我们一方面要严密观察国际经济变化,采取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对策,尽量纾缓金融危机对国内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要深刻回顾和总结近10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升宏观经济管理水平,着眼于理顺和优化宏观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增长。 大自然的冬天,是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人类社会的“冬天”,是反思调整的大好时机。在这个冬天,让我们对往日各种不合理的做法和现象,作一个全面的了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