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兴业人就勾勒了这样一幅蓝图——“按照市场规则、国际惯例与国际规范,建立新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二十年来,兴业人艰苦奋斗、拼搏进取、改革创新,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07年,兴业银行成功登陆中国A股市场,股票代码601166,公开发行10.01亿股,总股本达到50亿; 2004年,兴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资金正式到位,总股本达到39.99亿,同年确立“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远景目标; 1997-2000年,兴业银行通过以未分配利润与公积金转增股本并同时募集新股,相继两次增资扩股,注册资本由15亿增加至30亿; 1996年,兴业银行首家省外分支机构——上海分行正式开业,面向全国的服务网络开始逐步健全; ……
文/本刊记者 陈捷
1988年8月26日,作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同时也是国内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兴业银行在地处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福州诞生。四次增资扩股让兴业银行的股权结构由区域化走向全国化、国际化。 如今,兴业银行已成为国内首家整体收购城市商业银行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国内最早完成全行数据大集中、较早具备远程灾难备份能力的银行,国内首家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首家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银行,……。当然,在现在以及未来的时间,兴业银行可能还在或者正在中国金融领域有着更多的创新。 蜕茧成蝶:生逢其时 1988年,国内外发生的几件在当时看来不大相关的事,日后却伴随了兴业银行的诞生和发展。 从国际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的高涨,国际银行业面临的风险种类和水平迅速增加,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增强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也为了促进公平竞争,1988年初,12国中央银行行长签署、发布了《巴赛尔协议》,确定了计量银行最低资本标准的统一方法,并强调用资本来缓冲风险损失,此后这一规定渐被国际银行界接受,各国银行监管部门在衡量银行实力时,均以该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作为统一标准。尽管中国的监管部门直到10年之后才引入“资本充足监管”,但到了目前,补充资本显然已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资本充足率”也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从国内看,1988年春,福建与广东两省为了实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向国务院请示率先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随后,国务院批复给予两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政策优惠,同意两省设立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推进银行业的改革,这就为兴业银行勾勒了一条发展轨迹——以股份制为组织方式,严格遵照市场规律运行的现代商业银行。在福建省政府的领导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下,以福建省福兴财务公司为主体,联合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和福建华兴信托投资公司发起并向社会公开招股,于当年8月26日设立了福建兴业银行。2003年初,“福建兴业银行”正式更名为“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兴业在福建省内排在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之后居第五位,但其规模仅相当于今天一个中等城市商业银行。 囿于中国当时的市场经济远未成熟,股份制仍在试点,国家对财政金融实行双紧政策,企业资金普遍紧张,当兴业按照股份制的思路去运作的时候,发现募集股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当时最小的一家股东持有的股份仅2万股左右。银行管理层使尽招数,甚至以入股300万元人民币即可推荐一名董事作号召,市场也没有出现预期的反响。于是,福建省内各级财政以预算外资金认购了大部分股权而成为银行早期的股东。 由于当时国内尚没有公司法,银行股权设计是比照着国外同行的做法,有人民币普通股、优先股和外资外汇股,并开始公司治理的最初探索,通过不断完善股权结构进而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及其传导机制,兴业银行得以稳步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基本规律的经营发展机制。“所以,从股权结构看,兴业银行是在1988年与国际接轨的,而不是在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兴业银行董秘唐斌打趣道。 回顾兴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从1988年至1995年,是兴业银行的初创阶段。1996年春,上海分行率先成立,同年7月,兴业银行提出“二次创业”,明确要“立足福建、展翼深沪、面向沿海、辐射内地”,其后,深圳、长沙、北京、杭州、广州等分行相继开业,面向全国的服务网络逐步成型。2000年,高建平接任董事长,明确提出把建设全国性商业银行作为发展目标;2002年又将其进一步明确为“建设一流现代商业银行”;短短8年时间,兴业银行的总资产从不到500亿增长到现如今的近万亿,净资产收益率更是高达25%。通过新设与并购相结合,兴业银行成功开展全国化经营,并在佛山、义乌、台州、无锡、温州、哈尔滨等城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如今,兴业银行在全国设立的分行已经有40家。“兴业银行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快速、健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本行在长期市场实践中形成的良好战略规划和战略执行能力。”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认为。引资上市:挑战自我、接轨国际
兴业银行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福建省财政及省内各地市财政局是兴业银行的主要股东。为进一步优化股东结构,适应建设全国性商业银行的需要,兴业银行每一次增资扩股,都是一次股东结构优化和改良的过程。 为了能够吸收国外优秀的银行和专家参与兴业银行董事会决策,借鉴其先进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同时通过股权结构的相对制衡,做到从内部推动公司治理的完善,2002年,兴业银行选择了先引资而后上市,尽管这一方案更为复杂也更具挑战性。 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兴业就像一个待嫁的姑娘,想要选中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并不容易。为了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引资条件,兴业银行拟定了三套相互具有竞争性的投资组合,其中之一就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恒生银行、IFC(国际金融公司)和GIC(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组合。 就在签约仪式的大门推开之前,外界没人知道兴业的绣球抛给了谁。权衡再三,兴业银行最终选择了恒生银行、IFC和GIC组合。 如今说起选择这一投资组合的理由来,兴业银行董秘唐斌说,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通过引资,塑造既相对集中又适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以奠定良好公司治理的股东基础;二是投资组合中既要有信誉卓越、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又要有其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有机结合,既有制约制衡又能实现优势互补;三是选择有中文背景或相近文化背景的境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以加强联系,降低沟通成本。 在引进的三家外资中,恒生银行以完善的公司治理、良好的内部控制和突出的零售业务见长;IFC是各国政府出资的国际金融机构,以推进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建设及金融体系改革为宗旨,向发展中国家混合经济项目提供贷款和股本投资;GIC是新加坡政府投资混合经济的主要平台,投资目的看重的是被投资公司的潜质和增长前景。因此,确定这一引资组合,无疑也透露出兴业银行积极借鉴国外优秀银行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推动银行自身业务和盈利模式转型,建设一流银行、打造百年兴业的战略意图。 至此,兴业银行以P/B(市净率)1.8倍及最高入股比例累计24.98%吸引恒生银行、IFC、GIC等3家境外战略投资者加盟,并一举成为当时中国商业银行一次引进外资股东家数最多、入股比例最高、溢价倍数最高的引资案例,兴业银行也得以进一步丰富结构多元、优势互补的股东格局。 2004年4月底,随着外资资金的到位,引资工作告一段落,兴业银行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入以争取公开上市为主线。但根据《公司法》的规定,两次融资间隔时间要满一年以上,照此推算,兴业银行挂牌上市的时间最早也要到2005年5月。为此,银行管理层仍矢志不渝,开展准备工作,争取尽快成功上市。随后开始的国内股权分置改革又让上市时间再度延后。在这种情况下,兴业银行一方面主动调整资产结构,控制资本需求,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混合资本债券等资本补充渠道,并于2006年9月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家发行混合资本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的成功创设并发行不仅为我国金融创新再辟新途,而且为国内银行进行主动资本管理提供一项重要的工具和基础。 IPO之路的艰难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像兴业银行这样一波三折的上市,真的算是有些典型的路漫漫了。从2002年下半年兴业开始谋求上市起,到2007年2月5日兴业银行A股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用了5年的时间。作为金融业全面开放元年的第一股,同时也是2007年首只募集资金超百亿的大盘股,兴业银行的成功上市确立了其在国内资本市场的优秀蓝筹股定位,也奠定了其在国内银行中的主流地位。诚如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所说的,“兴业不仅仅是为了融资而上市,也不仅仅是为了规范而上市,而是基于一个出发点——打造一流现代银行,我们称之为‘百年兴业’。” 可持续金融:经营之路越走越宽广从资本补充和公司治理完善的角度来说,可以将兴业银行的发展历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1988年的创立;二是1996年的增资扩股;三是2000年的增资扩股及2001年第四届董事会完成换届;四是2004年成功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及第五届董事会换届;五是2007年的首次公开发行上市及此后的第六届董事会换届。 与此同时,在国内商业银行探索资本补充之路上,兴业银行还成为国内首家发行次级定期债务、首家发行混合资本债券的银行。混合资本债券是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并借鉴混合资本工具的国际通行做法,设计出的一种具有高二级资本特征的长期债券。这也是兴业银行所坚持的金融创新体系的一部分。 在当前加强宏观调控、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形势下,兴业银行将大力推动负债业务发展,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积极推进资产、负债的协调匹配和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从国际银行业发展看,金融脱媒和综合化经营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兴业银行采取并坚持了差异化的发展战略,目前已在同业业务、资金业务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同时,兴业银行还比较注重市场并购,“首先要清晰了解目标市场,明晰并购对自身发展有什么好处,其次要做到并购条件合情合理,金融生态也要讲究一个和谐。”兴业银行行长李仁杰表示,兴业银行的商业并购行为应当符合自身发展需要。 “兴业银行是最懂得商业银行本质、最懂得经营的银行”。这是某基金公司分析师对于兴业银行在国内银行界地位的点评。 在兴业银行管理层看来,“商业银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营风险的”。他们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各类风险全部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范畴,在组织架构和专业团队方面也按照这个风险体系来设计和配置,现在正以新巴塞尔协议为指引,开发建设风险管理与资本配置系统(RMCA)。作为一家金融服务企业,风险管理在兴业银行被赋予了极端重要的内涵,尤其是在从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综合性银行转型的过程中,首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董事会对银行战略发展方向的把握。同时,兴业银行严控信贷资产质量,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专业审批官制度,以及先进的信息科技系统,这些都更有力地保障了银行的稳健经营、理性发展。 对于经营之道,兴业银行董事长高建平经常引用这样一句话:“小型企业靠机遇,中型企业靠管理,大型企业靠文化。”兴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助推器。在2005年初,银行聘请了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对兴业的企业文化进行梳理,形成了兴业银行文化纲领和以这一纲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并特别制定了企业文化落地实施方案。 如今,兴业银行正在积极准备加入赤道银行的行列。2003年1月,国际非政府组织发布《关于金融机构和可持续性的科勒维科什俄宣言》,希望金融机构遵守可持续性、不伤害、负责任、问责度、透明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六项原则,该宣言对赤道原则的起草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业务拓展中体现银行的可持续金融:一是在做出重大投资决策和贷款决定时应考虑社会和环境风险,提高银行资产组合的质量;二是充分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金融创新商机,积极开发促进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金融产品服务,包括可再生资源、能源效率、清洁能源、生物多样化保护以及小额信贷等。银行通过为这些领域研发金融产品,提供创新的金融解决方案,将获得一个新兴的广阔市场。 实际上,可持续金融的深入开展也再次兑现了兴业银行在成立之初就提出的“为地方经济建设多做贡献,为中国金融改革探索路子”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