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信用证作为融资工具,且循环操作,雪球越滚越大如吸食毒品,欲罢不能。企业、贸易商、银行都卷入其中,潜在的风险不言而喻,对某些产业的损害已初露端倪
□本刊记者 梁志坚/文
相对于在奥运赛场上的吞金夺银,中国人在国际市场上吃入有色金属的势头引起了美国人几乎同样的惊讶。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中国进口铜91087吨,同比增加40.38%。但同期中国生产精铜148.86万吨,同比增长19.1%,对铜的需求则同比增长低于4%。也就是说,进口数量大增是在需求增速放缓而产量大增的情况下发生的。 价格走势为怀疑论者提供了更大的理由。同期国内外期铜比价大幅下滑,进口一吨铜将因此亏损数千元,同样的情况也已经在锌等其他有色金属以及化工产品上发生。 “中国各港口可能秘密‘藏’有大量铜,虽然没有人能完全摸清这些库存的具体规模,但预期至少为20万吨。”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称。 “阴谋论”缠绕上了中国的买家。但对于国内的市场人士而言,在供求和价格双倒挂的情况下,中国增加某些大宗商品的进口,其实是一场无奈的“阳谋”:对资金饥渴使得企业四处寻找融资的机会,一个更加隐秘、更为专业的信用证融资由此成为一场豪赌。 另类“中国需求” 江西铜业人士表示,根据他们的监测数据,只有60%的进口铜是用在真正的消费上,剩下的40%均是以融资为目的。 判断是否有条件利用进口货物进行融资,主要是核算货物销售价格与进口成本之间的差价能否与融资成本相适合。按照世华财讯分析师吴粤的计算,当前进口一吨铜亏损3333元,亏损比率5.11%。6月,中国精炼铜进口75707吨,同比下跌了29.62%,与5月份相比,铜进口亏损比率呈下降趋势,表明进口铜进行融资成本有减少的趋势。 由于铜进口内外价差不断拉大,曾达到一吨亏损7000多元,铜融资开始被进口锌融资所代替。 中国精炼锌6月进口量14463吨,同比增长145.57%,5月进口量为19220吨。吴粤认为,锌的进口量5、6月份增加比较明显,有利用锌进行融资的可能性。与5月份相比,锌进口融资成本有增加趋势。目前,锌进口一吨亏损631元,亏损比率为4.02%。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锌生产国,正常情况下,是锌净出口国,进口锌的融资性需求不言自明。 安邦分析师给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6、7两个月锌净进口量应该在2万吨以上,8月的数据不会低于1万吨,预计4个月内将出现超过6万吨的净进口,加上中国市场产量预计过剩24万吨。2008年中国锌市场要面对30万吨的过剩,2007年遗留下来的还有10万吨库存。即使这些库存以隐性库存的形式存在,也将对市场产生震撼性的冲击。 化工产品PTA(精对苯二甲酸),是纺织业重要原料。有报道称,4月底中国PTA库存在116万吨左右,扣除正常库存60万吨,不正常库存达56万吨,大约可套现28亿元。 据记者掌握的数据,截至8月8日,PTA进口的完税价格在9486元/吨左右,而国内市场现款自提成交价在8900元/吨左右,进口价格高于国内价格约586元/吨,进口PTA呈亏损状态。说明利用PTA进口融资的行为,至今仍在继续。 据了解,利用进口融资现象之前在东南沿海地区较多,目前已经开始逐步向内陆地区蔓延。尽管国内供给过剩,但企业因融资需要仍在大量进口,使国际国内都“误读”了目前的中国需求。 为什么是信用证? 进口融资一般是通过信用证来实现的。 “利用信用证进行融资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这是由信用证的特点决定的。”吴粤介绍说,利用信用证融资,是指企业先将境外银行开来的信用证及信用证项下单据提交银行,银行审核后先行贷款给企业周转。进口企业在拿到商品后到现货市场进行抛售取得资金。在信用证到期后,进口企业再缴纳全款。信用证通常为三个月,相当于进行三个月的短期融资。 信用证作为国际贸易中重要的信用支付工具,目前已经在国际贸易结算中普遍使用。外贸公司根据银行评估后分配信用证额度,在信用证额度范围内从事贸易行为。一些公司会出现信用证额度不够用或者信用证额度使用不完的情况。这就产生了信用证租借市场。 但作为一种支付工具,信用证融资作用以前并不太被看中。一直以来,除了一些有需要资金投入的高收益的项目,比如房地产等,而企业又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才会采取这种方式替代银行贷款。 但自从去年底银根收紧之后,很多企业开始使用这种方式融资,资金不再是流入那些高利润、高回报、周期短的生意中,更多的是用来补充企业日常的资金周转。 浙江一外贸公司人士介绍说:“信用证融资与民间借贷成本相当,在无法正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情况下,一些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把信用证融资当作首选,而亏损部分则被企业视为融资成本。这就是当前一些有色金属、化工产品等在亏损情况下仍大量进口的原因。” 市场人士介绍,因为融资需要,企业进口的数量都很大。以铜为例,按照现货铜每吨6万多元计算,一次进口1000吨铜,扣除15%~30%的信用证保证金,企业预计可以融得近5000万元资金。 由于是融资需要,企业拿到货后会,会立刻以低于市场价甚至低于成本价抛售套现,从而造成国内市场价格暴跌。于是市场上出现了更为怪异的现象,一些PTA厂商先将产品出口到国外,然后再进口回来,货物在保税区的仓库里根本没有动,虽然企业要缴6.5%的关税,但比在国内市场出售产品,每吨要多卖130元。 事实上,如果信用证套现过程顺利的话,还可以在承兑日到期前循环操作,用新获得信用证的资金偿还之前的信用证资金,就可以更长时间地占用资金。套现行为连续不断,实际套现规模可以达到一次套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化工行业人士估计,照目前速度,仅PTA全国一年套现出来的资金,将达到300亿元。 为什么是铜? 对于信用证融资领域为何在有色金属和化工行业表现更为突出的疑问。业内人士给出的答案是:适合承担信用证融资功能的产品,要求单位价格相对较高,产品标准化,交易量大,流动性好。铜和PTA等特性最符合套现工具需要。 据了解,信用证融资出现在有色金属行业是因为:一是有色金属行业与国际市场联系密切;二是中国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与国际价格接轨,变动趋势和幅度一致,商品进口后不会产生较大的价格变化风险。 由于铜的单价金额较为巨大,铜价基本是锌价的四倍,贸易商出于大宗商品融资便利性的考虑,铜较其他商品更具有融资优势。铝和锌较少,只是在铜融资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才被使用。 化工产品中,PTA规格单一,产品标准一致,工艺相差不大,是信用证套现较理想的工具。MEG(乙二醇)也常作套现之用。但由于MEG为液体,保存、运输的便利程度不及PTA,信用证融资规模也相对PTA较小。 其他领域,利用信用证融资的现象也存在。据知情人士介绍,目前,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最为紧张,一些房地产企业另外注册不同行业的贸易公司,通过当地进出口企业开设信用证套现。 企业鸦片 信用证融资,无疑是一场危险的赌局。 作为一种支付工具,信用证对企业资金运转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而目前,将信用证作为融资工具,且循环操作,企业借新债还旧债,雪球越滚越大,资金链越转越紧,如吸食毒品,欲罢不能。一旦其中的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容易使资金链断裂。 近期几起涉及信用证的大案,让很多企业意识到这场赌局的风险。 济南轻骑张家岭案目前正在审理中,对其指控的最重要罪行是信用证诈骗。该罪涉及294起信用证诈骗,涉案金额高达40多亿元,涉及的银行12家,给银行造成损失人民币7.9亿元。 张家岭的辩护律师提出,1993年起,当时国家实行紧缩银根政策,企业从银行获取资金越来越难。轻骑集团面临扩大发展的机遇和激烈的竞争压力,所以才利用信用证融资。况且,所借资金全部用于集团的生产经营,轻骑集团也努力予以归还。 张家岭辩解道,当时使用信用证融资并不知道是非法,主观上不存在诈骗的故意。轻骑集团和他本人一直积极还款,如果不是后来集团陷入困境,是会偿还的。 随着“中盛粮油案”主角王伟等人的落网,其信用证融资放贷业务也开始浮出水面。 依靠房产中介业务发家的王伟并没有太多自有资金,他的业务扩张主要依靠信用证融资和民间借款。为了使资金能够迅速产生好的收益,他介入了目前“最为暴利”的民间借贷市场。其进口棕榈油的数量以及与此相关的信用证融资金额大幅增加,套现了十多亿元的资金。“如果不是因为王伟去年购买多处上海商业地产,此后又出现借款未能收回、棕榈油预售亏损等事情,王伟的资金链不会断裂,其依托于天津中盛粮油的融资放贷业务不会出问题,他也不会因此而被逼上梁山,被迫卖油欠款逃跑。”知情人士如是说。 产业毒药事实上,上述案件是在信用证套现大潮真正来临之前就被清理,当前隐藏的、可能更严重的问题随时有可能暴露出来。特别是有色金属、化工等领域的一些产品,存在于全行业普遍的信用证套现现象,一旦危机集中爆发,对产业的危害将难以想象。目前,危害已露端倪。 由于“融资性进口”导致一部分不需要的货物进口到国内,破坏了国内市场的供求情况,导致国内市场价格大幅下滑,给国内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同时直接影响到相关生产企业的正常运营。 由于缺乏技术和规模优势,冶炼成本和开矿成本较高,铜、锌等产品的国内市场销售价,已经位于一些小型冶炼厂的生产成本线,使小型冶炼厂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珠江铜厂人士称,该厂已经开始限产以减少损失,“目前开工率不到80%”;27家中小型锌企更是联合宣布,7、8、9月份,企业铅锌产量各自减少10%。 国内化纤企业也都在减产、停产。目前国内PTA的现货价,已在套现压力下异常扭曲,“全世界任何一家生产商按照这个成本,都生产不出产品来”。中国刚刚起步的PTA产业,一年时间,已被逼至悬崖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