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 影像30年
衣的变迁: 穿在身上的历史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吴月辉 曾几何时,在中国人的衣柜里,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对外开放,西方文化和港台时尚迅速进入中国,向年轻一代传递着最新的潮流信息。上世纪80年代初,银幕上的“红裙子”使得中国女性从单一刻板的服装样式中解放出来、开始追求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服装色彩和样式,一个多样化、多色彩的女性服装时代正式到来。大喇叭裤、蝙蝠衫、健美裤、连衣裙等各型各色的服饰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所向披靡的时尚缮 90年代,豪华、昂贵、珍稀不再是用来批判西方生活方式的专用词,也已成为一些腰包充盈的人们理直气壮追求的生活目标,对名牌的崇拜成为高尚品位的表现。 21世纪,人们从简单的跟随潮流到引领潮流;从盲目崇拜名牌到DIY个性服装的盛行,无不体现出了时代的更替和进步。 改革开放30年的沧桑巨变,一些渐渐消失的服饰词语,记录着一个个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服装,这一社会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地进步、创新,透过衣着的变迁,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开放的中国。 食的变迁: 吃出来的新感慨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王明峰 曾几何时,中国人见面打招呼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吃了吗”。因为,“吃”是那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缮 三十年斗转星移,渐渐地,小区里满街的白菜帮子不见了,每家必备的腌菜大缸也被遗弃。蔬菜大棚技术兴起,使蔬菜没了“时令”一说,北方的冬季也没了“主打菜”。 过去只有在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相聚时才能下馆子打牙祭的美事,如今也成了一些人家的寻常事。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在家吃饱,更追求外出用餐的品位和质量,在“吃”中品出“味”来。 由此也拉动了中国的餐饮业。2006年,中国餐饮消费全年零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345.5亿元,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长了188倍。2007年,我国餐饮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全年零售额达到12352亿元。 到了21世纪,随着“绿色食品”理念的形成,人们的消费观念变了,从最初的吃得饱,到后来的吃得好,现在已经开始要求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同时,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渐趋合理。粮食、蔬菜、食油、食糖消费量有所下降,但肉、蛋、奶、水产品等具有较高质量的食品消费数量增加。 吃,这个曾被中国人上升到“民以食为天”高度的恒久话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已变得越来越轻松了。 用的变迁: 从“三转一响”到“家电王国”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李有军 20世纪70年代,拥有一台电视不知是多少中国家庭难以实现的梦想,被称为“三转一响”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是当时很耀眼的家居用品。在那个“票据年代”,添置家具、自行车、缝纫机等大件家居耐用品不仅价格不菲,还需要凭票购买,托朋友、找关系、连夜排队购买家居用品成为从那个年代走过来人们的一段难忘经历。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普通百姓的收入水平明显增加,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彩色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成为大家新的追求。 也是从那时起,家具开始了转变。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双门衣柜、木沙发、折叠小圆桌等家具,开始被多样的组合柜、玻璃储物柜、茶几、餐桌等所取代,自己或请人做家具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上世纪90年代,经济越来越宽裕的人们开始追求消费,松下彩电、万宝冰箱、春兰空调等名牌家电在社会流行,组合音响、卡拉OK机伴着风靡神州大地的流行歌曲大量地涌入了百姓生活。 进入新世纪,中国家电在高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向科技化迈进,彩电从大背投瘦身为平板电视,从放在柜子上改为挂到墙上,屏幕也从21英寸升至42英寸;冰箱的个头也越来越大,功能更加齐全;洗衣机从单桶、双桶变成了滚筒,并增加了烘干等新功能;组合音响被家庭影院所代替;抽油烟机、热水器、空调等家用电器以及各式各样的家具的档次越来越高。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家电制造王国。 住的变迁: 喜看广厦千万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杨凯 牋牋语言文字总是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发生着改变,在居住方面也不例外。有一则在中国流传很广的杜撰故事:一位中国的老太太在临终前说,我终于攒够了买一套房子的钱;而一位美国的老太太在临终前则说,我终于还完了买房的按揭贷款。 “按揭”这个单词在中国的出现还是近十年来的事情。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从香港“引进”了这个词语。尽管“按揭”这个词如今已经见惯不怪,然而在当时,它却记录了中国人社会生活中巨大的变化——对银行来说,这意味着提供一种新的服务产品;而对广大的购房者来说,这更意味着在购买住房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全新的支付方式。 牋时光再倒流数年,那时在一般国人的意识里,住房和“购买”行为之间,也是很难搭上联系的。上世纪80年代以后,住房成了“商品房”,人们要拿出自己的积蓄来为自己的居住“埋单”,而不再是仅仅依靠政府和单位的分配。与此同时,中国人的人均居住面积也在不断增长。据权威统计,1978年,中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是6.7平方米,到2007年,增长到26平方米以上。 房子成为商品的同时,“房地产”作为一种产业也应运而生。随着历史的继续前行,“房改”、“拆迁”、“泡沫”、“楼市”、“炒房”、“调控”、“物业”、“业主”缮指示宏观的、描述微观的,种种新词语不停地在现代汉语中出现,每一个词语的出现,都对应着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 行的变迁: “汽车时代”悄然来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东伟 改革开放30年,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中国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出行方式的变化更印证了中国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对许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自行车似乎永远是童年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上海的“凤凰”、“永久”,天津的“飞鸽”、“红旗”等自行车老品牌的名字在30年前可谓家喻户晓,自行车的铃声响遍了神州的大街小巷。中国由此被称作是“自行车王国”,时至今日,自行车依然是很多老百姓家必备的交通工具。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交通的逐渐成熟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小汽车从只有少数人乘坐的稀罕物到开进平常百姓家,仅仅走过了30年的时间。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数字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6803万辆,私人机动车保有量为12768万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5.99%,其中私人汽车就达4018万辆,我国以私车为主的汽车社会已然定型。 上世纪70年代,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步行和骑自行车外,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就是公交车了。30年前,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也只有101条公交线路,2600多辆公交车每天却要运送几百万名乘客。现如今,北京的公交已经鲜见当年的情景。目前,北京拥有近600条公交线路,1.7万辆公交车,数量比1978年增加了7倍。
更多阅读
南京长江大桥四十年,我的印象 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
大约摄于1970年-1971年间南京长江大桥大约摄于1972年-1973年间南京长江大桥于1996年6月南京长江大桥粮票上的长江大桥滚滚长江东逝水,一晃四十年过去了,南京长江大桥依然如长虹卧波,奕奕生辉。南京长江大桥的落成,不仅是南京人
2015年上海国际多肉植物展 上海多肉植物批发市场
今年的展会从10月1日至7日,地址:上海世博源购物中心(世博大道1368号)L2层空中花园。今年的展会面积大,参展品种多,展品佳,首推十二卷。由于时间有限,图片就不再编辑整理。
中国大陆最大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国际控股2013年5月28日以437亿元 买 双汇肉类分割生产线
437亿 双汇买下全球“最大的猪”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赵陈婷 郭梦仪 2013-05-30 03:17:47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企业双汇发展(000895)(000895,SZ)的控
《长江诗歌》2015年第7期总第143期目录 赞美长江的现代诗歌
《长江诗歌》2015年第7期总第143期目录第一版:
首次披露,詹国团的医疗乌托邦新安国际医院3年发展内情 首次披露对照表
揭示莆系大佬詹国团的投资秘诀独家点评新安国际医院3年得失文/徐广尚2009年4月21日,对詹国团来讲,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几年来,他每天一大早就到工地监工建设的浙江新安国际医院开业了。这所按照三级医院规模和超三甲装备的综合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