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经济奇迹 30年经济奇迹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葛丰
30年,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中国人以令世人震惊的勇气、智慧和速度,创造了令全球瞩目的经济奇迹: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四;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1倍;财政收入增长50倍; 26家中国企业跻身世界500强;金融保险业全面开放;世界工厂搬到中国;网民数量全球第一…… 30年间,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奇迹般的巨变…… 农林牧渔业: 从2.5亿赤贫到新农村建设 1978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高达2.5亿人,全国139万个生产队(占 总数29.5%)人均收入在50元以下…… 2008年:农业增长方式正在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和效益增长的转变, 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中央支持了农民的首创精神。1982—1986年,中央连续发出5个关于农村发展的一号文件,确立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包产到户打破了农业生产的“大锅饭”,使得农业发展越过了长期短缺阶段。 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不减,然而农业发展却陷入窘境。粮食种植面积减少,粮食产量持续走低,农民增收缓慢。对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党中央连续5年下发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主要包括: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屠宰税,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稳定的反哺农业的投入机制;开启直补农民种粮之先河,逐步实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制度;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农业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步伐,等等。 30年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时的134元提高到2007年时的4140元,扣除物价因素,平均每年增长7.1%,且收入结构呈现一系列全新特点: 一是以农业收入为代表的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生产经营纯收入人均2194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53%,比改革开放初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二是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代表的工资性收入比重稳定上升,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07年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1596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38.6%,比上世纪80年代初期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是由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长推动的。1997年以来,农民外出务工收入一直呈两位数增长,在工资性收入中占有突出地位。2001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为36.5%,到2007年,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40.8%。三是现金纯收入比重不断增长。2007年现金纯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为85.2%,比1978年提高43个百分点。 形势固然喜人,但是农村改革仍然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农村改革作了全面部署,强调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创新,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具体来说,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五是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六是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落实这些要求。 轻工业: 从凭票供应到世界工厂 1978年:轻工业产品严重短缺,食糖每人3.3公斤,皮鞋每百人10.5双, 自行车每万人85.1辆,吃肉、打油、买布都需凭票购买…… 2008年:钟表、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70多种产品产量均居 世界第一,全球70%的玩具、80%的小家电、70%的空调和 微波炉、65%的自行车产自中国…… 1978年前,由于轻、重工业结构失衡,我国消费市场处于全面紧张状态。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每百户的拥有率只有5.5%、11.2%、15.7%、14.9%。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79年9月,全国计划会议提出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革新改造优先,基础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及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轻工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198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确立“把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到重要地位,进一步调整重工业的服务方向”作为今后经济建设的一个长期方针,由此,轻工业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2007年,我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6040.5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将近67倍;完成利税总额524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7倍;完成利润总额327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40倍;轻工产品累计出口2703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了128倍。 轻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增长源,尤其近十年来,我国轻工业不断形成以区域经济为格局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逐步演化为从原材料加工生产到销售服务一条龙的生产、销售、配套完整体系,具有同类产业高度集中、专业化强、分工明确、特色突出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些产业集群的崛起,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或主要产业。 我国轻工业稳定发展的过程中,还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1978年到2006年,全国轻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人数从972万人上升到1884万人。 井喷式增长首先应归功于改革开放。30年前,我国轻工行业由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在经历了放权让利,促进经济主体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明晰产权,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和股份制改革三个改革发展过程之后,轻工行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轻工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产业之一。 中国轻工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国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为全世界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中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轻工产品的生产大国,以及很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中国的轻工产品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最近十年中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就可使美国消费者节省6000多亿美元。至2010年,中美经贸合作可使美国GDP增长提高0.7个百分点,物价水平下降0.8个百分点,每个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1000美元。 机械制造业: 从弱国到大国、再到强国 1978年: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基本隔绝,制造业增加值不足巴西的一半 …… 2008年:制造业增速连续二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其中机械制造业今年上 半年即实现贸易顺差205亿美元…… 改革开放前,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我国曾经进行过三次比较大的技术设备引进。通过这三次引进,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包括汽车、拖拉机、飞机、军工等新兴工业部门,只不过,这些部门在技术层次、装备状况、产业结构、生产规模等方面,与世界各发达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同业相比,均只能算作工业化初级阶段水平。 为了改变落后状况,1984年8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作出决定,对机械工业管理体制进行重大改革,提出通过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实现政企分开,从根本上解决条块分割问题,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其后1985年5月,机械部部属62个企业和省属332个企业中的绝大多数下放地方政府,并允许各部门、各种所有制成份进入,打破行业壁垒,实行开放式行业管理。 这是一场没有先例的改革。由于很多原来背靠中央政府的大企业一下子突然“断了奶源”,失去了靠山,无所适从、彷徨失措一时间成为这些企业共同的感受。同时,由于当时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还处于极端初级阶段,很多配套的改革政策没有出台,全行业大面积亏损很快爆发,此后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整个九十年代。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机械行业体制之变激发的活力以及技术创新累积的能量开始显现,进入新世纪,机械行业总产值、利润额成倍上升。2007年机械工业总产值比2000年增长5.06倍,利润上升7.5倍,无论增速与产值,均处国内工业各部门之首。 国际比较方面,目前我国机械制造行业不少产品已经接近或迈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近5年来,国产机械产品的出口每 年以63%的速度增长。2006年,我国机械制造业一举扭转对外贸易长期逆差,实现顺差7亿美元,并于此后持续扩大,如去年顺差总额为241亿美元,今年上半年顺差总额为205亿美元。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与美国通用电气、卡特彼勒等世界级大型企业相比,我国机械企业的整体实力还是相当弱小。2006年,位列我国机械百强之首的上海电气集团实现的销售额仅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销售额的5.41%;居工程机械行业第一位的徐州工程机械集团销售额仅为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6.45%、日本小松公司的14.64%;位居农机行业之首的一拖集团销售额仅为美国迪尔公司的5.84%。即便是入选2005年全球500强的一汽集团、上汽集团,其销售额也只有通用汽车公司的14.12%,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23%。 鉴于上述形势,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应当冷静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不断提升经营理念、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推动我国从机械制造大国向机械制造强国的转变。 电子信息业: 手机用户从零到全球第一 1978年:家庭电话数量几乎为零,公用电话每百户普及率只有0.64部 …… 2008年:电话用户数已达9.77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7935万户。 固定电话用户、手机用户及网民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1978年前,我国电子信息业规模微小,技术落后,用途则以军用为主。其后3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先后经历四次重大战略转型,具体包括:1978年至八十年代中期,电子工业从以军为主转为军民结合;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率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末,从单一制造业转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应用与信息服务业诸业并举;九十年代末至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得益于采取了正确的发展道路和政策措施,电子信息产业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30年中,该行业率先推进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率先引进外资和国际合作,率先下放企业和推进国企改革。 经过30年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业取得的成就大致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14.5亿元)的3851倍,年均增长32.9%;工业增加值1.3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28.8亿元)的455倍,年均增长23.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7%上升到2007年的5.3%。利税总额3127亿元,相当于1978年(2.9亿元)的1078倍,年均增长27.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007年我国境内生产的移动电话手持机、微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相机等产品产量均居全球第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生产制造地。 市场结构内外并重,对外贸易增势平稳。1978年,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对外贸易额不足100万美元,2007年已达804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比例从0.3%提高到37%。 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大公司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目前,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23家,超过千亿元的两家。百强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不足0.2%,却创造了全行业22.4%的营业收入、23.5%的利润和57.1%的税金,为加快电子强国建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研发水平日益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取得突破。2007年,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1.74%,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27%。截止到2007年底,我国境内本土电子信息企业获授权的专利153483件,其中发明专利24943件。国内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基础上联合制定技术标准的局面已经形成。 区域结构协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其销售收入、利润、出口额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90%。9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7年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54%,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占产业总规模的25%,标志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走向集约化发展之路。 信息技术推广普及,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改变传统管理模式,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明显上升,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互联网迅猛发展,全面改变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快速推进,金卡、金税等重大信息化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金融保险业: 从“统收统支”到全面开放 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垄断几乎所有金融业务,银行业资产总量不过区 区数千亿元…… 2008年:多元化、多层次融资体系基本形成,仅银行业资产总量即超过 50万亿元,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100多倍…… 1978年前,我国金融体制高度集中、高度垄断,人民银行既是国家管理机关,又要承办各种金融业务。与此同时,银行内部实行“统收统支”的信贷资金管理制度,即:基层银行所吸收的存款全部上缴总行,贷款则由总行统一核定计划指标,逐级下达,基层银行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 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之后,上述金融体制随之松动。1979年10月4 日,邓小平指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由此开始了恢复金融、重构金融组织体系的工作。而今回顾30年金融保险业走过的历程,其基本遵循了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化的改革逻辑,改革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从整体上突破了传统的计划金融体制模式,基本建立起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体制模式。 金融保险业从单一的存贷款部门发展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之一。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镇金融业单位数为51645个,从业人员数为3897128人,从业人员是1978年的5.13倍。其中,银行业单位数为40815个,从业人员为2567384人;证券业单位数为1019个,从业人员为82710人;保险业单位数为8574个,从业人员为1197247人;其他金融业单位数为1237个,从业人员为49787人。 2007年,我国金融业创造的现价增加值为11057亿元,是1978年的162倍,年均增长19.2%,比同期现价GDP增长率高出2.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2.9%,比同期不变价GDP增长率高出3.1个百分点。由于金融业增加值增长快于GDP增长,它在GDP中比重也由1978年的1.9%上升到2007年的4.4%。1979-2007年,我国不变价GDP年均增长9.8%,其中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 金融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宏观调控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30年来,金融宏观调控从中国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和金融形势特点,运用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灵活调节货币供应量,保持币值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时期,为了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和调控机制,金融保险业改革开放意在攻克的重点将包括: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基本完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引导金融业综合经营和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健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推动资产证券化,鼓励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等等。 房产建筑业: 从福利分房到多层次住房保障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3.6平方米,农村居民每户平均 居住面积仅为8.1平方米,全中国的城镇人口中近一半属于缺 房户…… 2008年:非农户籍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28平方米,城镇居民住房自 有率超过80%,位居世界第一…… 1978年前,我国实施“统一管理,统一分配,以租养房”的公有住房实物分配制度。城镇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所在单位解决,各级政府和单位统一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进行住房建设,住房建设资金的来源90%主要靠政府拨款,少量靠单位自筹,但由于当时政府坚持以发展生产为先,住房基本建设投资规模逐年削减,因此,住房供给不足也不断显现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至1978年时,由“文革”结束后的知青返城高峰和上世纪50年代生育高峰带来的结婚高峰造成城镇居民的住房矛盾更加尖锐。 1978年,邓小平提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能不能宽一点的想法,1979年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制定了关于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的暂行办法,鼓励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和建设住宅;并且规定所有权和使用权归自己,国家依法给予保护。一般认为,这个暂行规定成为了其后住房商品化的萌芽。 1994年7月1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房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改善居住条件,满足城镇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 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下称“23号文”)发布。“23号文”进一步确定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同时决定,1998年下半年开始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至此,我国已实行了近四十年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从政策上退出历史舞台。因此,“23号文”被人们称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里程碑,它宣告了福利分房制度的终结和新的住房制度的开始。 “23号文”发布后,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国研中心的统计数据,1998年后我国的房地产投资完成额持续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增长,并且在2002年以后的几年中出现了房地产“过热”的情况。 为了对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加以全局性控制”,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就稳定房价提出八条意见。今年8月7日,国务院再次下发《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该文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完善配套政策和工作机制。业界普遍认为,这份文件标志着政府住宅调控思路的转变,其关键是要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住房分类供应体制的实施。 能源化工业: 从封闭垄断到向民营和外资开放 1978年:全国电力装机总量只有5712万千瓦,全社会一年的用电量仅 为2566亿千瓦时…… 2008年:装机总量已达到7.18亿千瓦,发电量达到3.26万亿千瓦时(2007 年底数字),分别为1978年时的12.6倍和12.7倍……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能源化工业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明显处于落后状况。1980年时,我国人均发电量为297度、人均煤炭产量为66公斤,人均原油产量为105公斤,同期巴西人均发电量为1880度、印度人均煤炭产量为168公斤、墨西哥人均原油产量为1369公斤。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能化管理体制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能化企业实现了从政府的附属物向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的转变,能化工业实现了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向全面开放的战略转变,保持了较快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电力工业为例。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初期,电力行业一直实行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僵化,投资不足,效率低下。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加快电力行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集资办电、多家办电的政策,推动了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到90年代中期,各类独立发电企业拥有的装机容量已接近全国总装机容量的一半。到1996年,全国缺电局面已得到扭转。 在电力投资体制改革的同时,电力工业按照“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和“因地因网制宜”的思路,逐步推进政企分开等各项改革,电力企业不再承担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此轮改革的标志是撤销电力部,按照《公司法》和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国家电力公司,并按照公司化要求,开始自主经营。同时,电力市场建设试点工作也有序展开。 2002年底起,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体制、构建政府监督下的公平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再次拉开序幕,我国电力工业开始实施厂网分开,并重组国有电力资产。新组建的两大电网公司、五大发电集团和四大电力辅业集团正式登场。 再以石油工业为例,改革初期,石油工业完全是国有经济成分,目前已形成国有经济为主体、多元经济成分共同参与的市场竞争格局。在勘探开发领域,除三大公司外,还有地方企业和外资公司参与;在炼油领域,合资合作规模越来越大,地方和民营炼厂原油加工能力约占全国1/5;在石油化工领域,已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企业多元竞争的局面;在油品零售领域中,三大公司以外的加油站数量约占40%。 1978年至2007年,国内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7亿吨,新增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5.7万亿立方米,分别是改革开放前累计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的3倍和36倍。原油产量年均增长2.3%,是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5倍;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5.6%,为同期全球平均增速的2.1倍。2007年国内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1.87亿吨和694亿立方米,分别比1978年增长79%和406%。 1978年,我国的原油年加工能力还不到1亿吨,2007年已达到3.7亿吨,相当于每年新增100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炼油国。乙烯产量由1978年的38万吨猛增到2007年的1048万吨,增长26.6倍;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产量分别达到3074万吨、222万吨和2202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44.3倍、20.7倍和150.6倍,成为名副其实的石化产品生产大国。 金属矿产业: 从无足轻重到“钢铁大国” 1978年:全国钢产量仅为3178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4%…… 2008年:全国钢产量每年增长600万—700万吨,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 40%…… 金属矿产业是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脊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金属矿产大国,以钢铁工业为例,1978年,我国钢产量仅为3178万吨,占全球产量的4.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钢铁工业以每年增长600万-700万吨的速度大幅度增长,自1996年以来一直保持钢产量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7年的钢产量为4.89亿吨,占全球产量的40%。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下,我国钢铁工业联合、兼并和资产重组步伐加快,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客观上加快了我国钢铁工业的生产积累和集中,催生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了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2007年,10家钢铁集团年产量超过l000万吨。 矿产方面,改革开放前地质矿产管理基本处于无统一管理、无法可依、无偿无度无序开发利用的状态。1979年1月,国家地质总局召开了全国地质局长会议,提出“以地质找矿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同时要求着手进行地质勘查管理体制改革,9月,国家地质总局升格为地质部。 1982年3月,中央决定将地质部改为地质矿产部,增加了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监督管理、对地质勘查全行业活动进行协调的职能。从1985年起,地质矿产部提出了部分地质工作成果商品化、地勘单位企业化或经营管理企业化、地质队伍社会化的改革思路,推动地勘单位调整经济结构,不断拓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领域。 1986年3月19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通过探矿权、采矿权许可和矿产资源有偿开采制度,体现了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的重要原则,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采和监督管理工作步入有法可依的轨道。1987年,地质矿产部印发了《地质工作体制改革总体构想纲要》,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活力、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地质工作体制”。地质工作新格局从此展开。 矿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了国家的资源保障能力。上世纪80年代取得塔里木盆地沙参二井高产油气田,内蒙古东胜煤田,福建上杭紫金山金、铜矿等一批重大发现;上世纪90年代取得塔里木盆地克拉二气田、云南德钦羊拉铜矿、湖南白腊水锡矿等一批重大发现;进入21世纪,陆续取得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四川盆地普光油田、渤海湾南堡油田等一批重大发现;近年来,在西藏雅江、西南三江、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带,在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油气、铁、铜、铝、铅、锌等重点矿种又取得了一批重要发现。 2006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地质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当前,原地质矿产部的主要地勘队伍和石油部门以外原工业部门的大多数地勘队伍,已陆续完成属地化管理,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运行、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中央与地方分工协作的地质工作新体系初步建立,地质工作逐步进入重大转变时期。 改革开放30年来,矿业已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1978-2007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翻两番、钢增长翻四番多、主要金属矿产增长翻三番多。 交通物流业: 从高速零纪录到全国路路通 1978年:全国公路汽车平均时速只有30多公里,高速公路仅仅是西方 发达国家的专有标记,当时出版的中国公路交通图中,高速公 路一片空白…… 2008年:新出版的中国公路交通图上,北京至沈阳、北京至上海、成都 至贵阳至南宁至北海,同江至三亚、北京至珠海、连云港至霍 尔果斯、上海至成都等,已经形成了高速公路大通道……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交通物流业即使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十分落后。1980年时,全国建成通车铁路里程5.53万公里,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左右;公路通车里程88.8万公里,其中硬化路面公路里程为66.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人均铁路和公路里程为0.5米和8米,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线路密度为1229公里/万平方公里。当年印度铁路里程为6.13万公里,公路163万公里,人均铁路和人均公路里程0.9米和23米,分别是中国的近1倍和4倍,铁路、公路、水运和管道等运输线路密度为5715公里/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的4.65倍。 改革开放造就了交通物流业翻天覆地的巨变。铁路方面,从上世纪80年代“南攻衡广、北战大秦、中取华东”三个铁路建设重点战役,到90年代“强攻京九、兰新,速战宝中、候月,再取华东、西南”铁路建设大会战,再到世纪之交铁路建设高潮,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先后建成了大秦、京九等一大批铁路干线,建成了衡广、兰新等一大批铁路复线以及干线电气化改造项目,营业里程从1978 年的5.17 万公里增长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了50.9%。 中国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30年中,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建成通车,是值得铭记的一件大事。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然而,经过中国铁路建设者的艰苦奋斗,在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等世界性难题后,铁路终于通到了拉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天路”的青藏铁路自通车运营以来,已安全平稳运送货物600多万吨,旅客450多万人次,有力地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公路方面,1984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对所有新增车辆征收车辆购置附加费,提高养路费标准,贷款修建的公路可以收取通行费。随着交通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建设资金从主要依靠交通规费发展到向银行贷款,向社会发行债券、股票和有偿转让收费公路经营权及利用外资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滚动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在国家几乎没有财政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了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条条高速公路的建成联网,有利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充分竞争。目前,全国每天有900万辆货运汽车跑运输,每亿元高速公路的建设投资,能直接带动社会总产出近3亿元。京津塘高速公路天津段已形成9个上档次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京沈高速公路靠路兴起近千个市场。 国运兴,交通兴。交通兴,国运兴。铁路、公路、水运、航运等的高速发展,激发起的不仅仅是人流、物流,而且还有商业流、金融流、信息流、文化流。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无疑为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经济总量翻两番目标的实现准备了先决条件。 社会服务业: 从便民小角色到产业结构调整大主角 1978年: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8.2%、47.9%、 23.9%…… 2008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年均增长11.4%,第三产业 年均增长10.8%,现代经济的结构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其中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增加就业、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979-2007年,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了14.4倍,占GDP的比重由5.0%上升至5.9%。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了12.6倍,占GDP的比重由6.6%上升至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了30.2倍,占GDP的比重由1.2%上升至2.3%。 为了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等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保险、房地产、信息咨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旅游等一大批现代服务业呈加速发展态势,大大提高了服务业的整体质量和水平。1979-2007年,金融业增加值增长了30倍,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上升为4.4%,提高了2.5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2.8倍,所占比重由2.2%上升为4.8%,提高了2.6个百分点。国际旅游收入由2.6亿美元增加到419.2亿美元,增长了160倍,世界排名由1980年的34位上升至第5位。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6.1亿人次和7770.6亿元,比1990年分别增长4.8倍和44.7倍。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坚持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提高和改造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了三大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三大产业中,1979-2007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11.4%,第三产业增长10.8%。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持平,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3%,下降了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47.9%上升为48.6%,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23.9上升为40.1%,上升16.2个百分点。 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大调整,70%的就业人口从事农业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观,相当比例的人口转而从事工业和服务业。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7年的40.8%,下降了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7.3%上升至26.8%,上升了9.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由12.2%上升至32.4%,上升了20.2个百分点。 有鉴于粗放型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中国发展服务业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努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水平”;“十一五”规划更是对服务业发展进行了专章论述,并对金融、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同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把发展金融保险、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贸会展、科技研发、中介咨询、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另外,2005年底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也明确提出,提高服务业比重,优化服务业结构,促进现代服务业全面快速发展。
更多阅读
30年后的同学会发言稿 30年同学会代表发言稿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在阔别三十年后相聚在了一起,这实在是极不容易。首先感谢我们水动777班的班主任白老师来参加今天的同学聚会。感谢全体同学来参加这次的同学相聚,也感谢各位夫人、各位先生一道来共同分享这久违了的相
载入史册的改革开放30年珍贵照片组图 2016年 值得载入史册
恢复高考后北京大学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此次会议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期盼多年的考场。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
历史 希特勒的演讲艺术 - 历史论坛 - K12教育论坛 - Powe k12视觉艺术
希特勒的演讲艺术2007年07月09日 星期一 22:29“我的一切成就都是用演讲取得的。” --希特勒1926年,希特勒发表了他毕生唯一的作品《我的奋斗》。由于在二战后遭到严禁,如今已经很难看到此书的全本了,只有其中的某些语句偶尔会被人提起。
智慧人生:习李王能破掉美国给中国做了30年的“局”吗?
【导读】本文危机感很强,但也不必过于担忧,西方的中国崩溃论喊了几十年,我们反而越发展越好,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调整、纠错,回归、前行,在这个世界上,还没有谁能阻挡中华民族崛起的脚步! 点评:这篇文章是相当深刻和到位的,是我想写而没有
流行记录——中国30年的变化 中国30年变化
30年前,也许一件鲜艳一点衣服也代表了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如今,大街上满是花里胡哨的年轻人踏着合拍或不合拍的节奏追逐着时尚的脚步。30年前,走上几里路看一场电影也是一个很幸福的事情,现在,歪坐在沙发上随意的按着遥控器上的换台键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