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轮出海打一城市名 基金被迫出海“取经”](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39526112083.jpeg)
张晓洁 没有一个基金公司不是麻烦重重。 7月的数据显示,基金继续遭遇赎回,其中最严重的10只股票型基金在去年都曾是风光无限,而3只QDII基金份额数都是超过100亿份的大规模基金。但是我们不感到惊讶。遭遇赎回,主要是因为中国基金行业具有与生俱来的弱点。更直白一些,目前基金公司的投资研究能力决定了中国基金“军团”早晚会被全球资本市场吞噬。 对海外市场投资如同隔岸观火,很难自主决策,而要靠海外合作机构短时间内提升投资研究能力根本不现实。这是基金业人士在过去一年中为资金出海交足学费后的感悟。今年前7个月,QDII基金整体业绩持续亏损,虽然全球资本市场同期也大幅下跌,但是国内基金公司长期以来在投资研究的短板也显露无遗。长期以来,基金公司互相挖脚,分析师、基金经理频繁跳槽,这跟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制造业有些相似。中国基金行业欠缺完整的投资研究平台,这越来越成为迈不过去的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基金公司的老总终于开始投下血本。最近两个月以来,有3家基金公司先后在香港设立了子公司,其中,南方基金香港分公司由南方基金与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易方达基金和嘉实基金公司则设立了全资子公司。 从长期角度来看,这是基金业通过“海外买技术、买团队”突破瓶颈。设想一下,海外基金公司进入内地,首先从内地老牌基金公司挖脚,建立自己本土团队,而内地基金公司在大牛市中却出现了投资人才断层,仓促组建的基金团队可能在牛市中一直获利,但到了未来某天,该基金业却极可能倒闭。因此在全球性自由资本对决之前,基金公司要首先成为一个全球视野的资产管理公司。 目前,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逐步解决。首先,建立一个独立并且可控的投资平台。南方基金与香港的东英金融一起设立了一个独立的资产管理公司,这样可以避免母公司的干预和内地基金公司机制的影响。中国基金国际化要跳出“互相挖脚、近亲繁殖”的怪圈,就要到华尔街聘请人才,而如果只是投资QDII基金产品的国内公司平台吸引力显然不够。简而言之,投资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不仅为了投资,而是要学习先进的基金运营机制。 其次,国内外投资需求增加,未来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将不仅包括各种股票、固定收益等领域,还将包括私募股权等直接投资产品。因为注册在境外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创新型金融产品的自由空间比国内更大,而海外成熟市场的团队在国内直投领域的经验恰恰是基金公司迅速进入该领域的跳板。 除此之外,海外分支机构能否扩大国内基金公司的销售网络,即吸收外国投资资金,也将是衡量这笔投资是否划算的一个指标。 目前,内地基金从香港走向其他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被认为是一条比较实际路径,而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也开始并购欧美的对冲基金。如果能够借此引进优秀的投资研究人才以及各种对冲、衍生工具等“核心技术资源”,这对于国内大型商业银行应该是不错的投资,相反,也可能像所有失败的欧洲并购一样在海外市场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