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汤秋妍 《色·戒》一在美国上映,当作一件大事,我巴巴地跑去看了。现今大陆也上映了,据说重新剪过,变得有“戒”而无“色”。有人痛心惋惜。我没有见过洁本,不知道有什么区别,好在这篇文章旨在谈“戒”而不是谈“色”。国内的看官或许失望,但总不算笑我背时吧。 李安自然是追求尽善尽美的。电影的前半部也真可算完美。一群激愤的学生因为爱国,欲罢不能地策划了一场暗杀,最后却被杀人的血腥吓破了胆。又激烈,又荒唐,正像是原著作者理解人生的况味。却不知道在哪里出了问题,李安奉献出来的,只是半部完美的《色·戒》。电影没有看完,坐在黑洞洞的影院里,我开始感到不耐和惋惜。感到银幕上的故事和镜头后所流露的导演意识,都让人失望。

且不说三年后的故事漏洞百出,王佳芝以如此稚嫩可怜的身体,莫名其妙地忍受着虐待,居然没有引起“已经识破好几个女特工”的男人的怀疑,这也许并不重要。但李安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且要很深沉地说,如果美国人能“懂一半”就好了。为何?到底有什么外人不能明白的玄机触动了李安,让他决定以这样的方式去表现呢? 电影试图表现的当然是破戒而出的情感酿成毁灭,是关于毁灭的悲剧。可惜并非所有的毁灭都会成为悲剧。因为自己不小心、不懂事而溺水,结果不外家人恸哭两声,这样的不当心,只能说是事故,外人除了有片刻的同情,哪里会感到悲剧的不平之气呢?李安的暗杀故事可归结为一群不专业的刺客和不专业的特务,共同演了一出闹剧:赢的一方是侥幸取胜——要不是他打算送给女人一个钻戒,女人不会如此昏头和感动(跟那些色情有什么关系?通向女人的心哪里是阴道……分明是钞票);败的一方则是咎由自取——也惨,但是他们自己的冒失和疏忽而意外落水,属于傻人傻事,不能让人感动和悲愤。 如果五个傻头傻脑的大学生和一个脾气暴虐的领导者策划的暗杀居然成功,倒可能有一些反讽和狂欢效果。又或者,美人计变成特务将计就计,反以攻心术、房中术和巨大钻戒而得胜,故事也更有看头一些。然而并非这样。 也许唯一让人惋惜的,是女孩子的“天真”,她的“逆来顺受”和“楚楚可怜”,还有“因性生情”这些男人眼里无比美好的东西的毁灭。这让李安深深同情不谙世事、命运不幸的王佳芝。电影里,父亲抛弃了女儿,男人拿女人去作牺牲,特务冷酷狡诈无情……唯有这个女孩,在如此凶险的世界里,从头到底,全无责任。暗杀因为她在关键时刻的心软而功亏一篑,更加没有可以指责的地方——原来是忠于国家,现在是忠于男人,都是美德啊。 一直到最后的行刑时刻,她的身体即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李安仍然让她投射出一个传统而忠贞的女人应该投射的“至死不渝”、大义凛然的目光。 爱这个故事的人,大概认为这一幕悲壮极了。他们珍惜天真而甘愿牺牲的女性,看不到其中的荒唐。 相反,张爱玲对王佳芝没有丝毫同情,假如不是有许多暗讽的话。在她看来,并不因为有外在的力量抛掷、轻侮和玩弄,一个人的不幸就统统可以原谅。归根结底,命运是自己选的——《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在黑暗里经历了多少次挣扎,比起王佳芝来,决不逊色多少;她们对自己的命运负责,王佳芝又有什么理由能够例外? 是的,自己选的,终究要自己负责。即使是一个女人,本身已经在男人的历史里弱不禁风,又被偶然和冲动所牵制,最终破戒而出,酿成不幸,自己也要负责到底。这才是张爱玲的“色”与“戒”的紧张。又或者,是李安要刻意改写这个故事,来表达对那些多少依附在男人或者国家上的女性的态度。这可以证明一句话:男人眼里有一个理想的女人,他欣赏她,常常不是因为爱,而是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