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者对在上海生活的总体满意率高达92%。这个数据至少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安居乐业的16万外籍人士,正在和而不同的氛围中与这座城市交流融合。
文/田晓虹
上海一共有多少外籍人士?人来人往,似乎很难报出确切的数字。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底,有来自全球160余个国家的约16万外籍人(获半年以上居留许可者)在上海居住。对于上海,他们已经不是人在旅途的匆匆过客了。 去年,上海社科院的研究人员从“社会适应”和“文化交融”两个层面,对外籍人士的在沪生活进行考察。“社会适应”指的是以日常生活为考量的职场、学校、居家、社会生活的现状、需求和满意度;“文化交融”指的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理念、情感意识、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方面的认同、交流和融合。研究人员走访了企业、高校、国际社区、在沪外国商会、外国人学校等,问的是同一个问题:你在上海还好吗? 安居乐业 在沪外籍人士,数量最多的是日本人、韩国人和美国人,占到了总数的53%。2001年以来,外籍人士来沪数量快速增长,尤其是2005年,年增幅达到253%。他们的到来不外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推助。从居前10位的国家看,包括欧美六国和日本、韩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强国几乎都榜上有名,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他们捷足先登。集聚了全球70%以上华人、华侨的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紧随其后——语言、文化、人脉等丰富的“社会资本”使这些东南亚近邻闻风而动。 在职人员、留学生、随行家属构成了在沪外籍人士的主要身份特征,20岁到55岁的中青年占在沪外籍人士的85%。问卷调查显示,在沪外籍人士中有38%的人与中国有血缘、姻缘关系。 上海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开放性大都市,日益优化的城市生活环境和工作、学习条件,使来到上海的外籍人士能够较快地融入本地社会、适应本地生活。研究人员以其母国的同类感受作参照,测量了受访者在职场生活、学校生活、居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等4个方面的满意度。从总体上看,在沪外籍人士的社会适应程度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综合调查显示,截至2006年底,在上海就业的外籍人士接近6万。约占上海总人口的0.5%,其中在租赁及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就职的超过半数。在职外籍人士中,88%都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18%为博士、硕士学历,接近90%的在职人员在企业中担任中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主或合伙人。抽样调查显示,在职外籍人士大多事业发展顺利、工作绩效良好、人际关系融洽,个人价值得到较好实现,精神状态良好。他们的年收入相当或高于上海同类职业人员的收入,属高收入群体。相对于上海的物价,这群人的实际购买力要高于在母国时的水平,这使他们在日常消费、住房、家政服务、休闲娱乐等物质生活能达到不逊于母国的水平。 截至2006年底,上海各高等院校在校留学生接近3万,仅次于北京,约占全国在华留学生总数的1/4。在沪留学生主要来自亚洲及欧美诸国。来华留学的年轻人大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希望留学中国有利于未来的就业前景。其次,拥有海外华侨、华人家庭背景的子女,更希望掌握母国语言,今后可以双重文化背景和双语优势扩大就业的选择面。此外,一些在职人员则因任职企业与中国建立了关系而被派遣来华学习语言。抽样调查显示,有71%的留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为“满意”和“较满意”;66%的调查对象对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评价为“满意”和“较满意”。留学生与本地学生的交往日益密切,82%的留学生与中国同学进行语言练习,共同参加校内活动,还时常外出娱乐。 在沪外籍人士大多入住上海高档地段及高档楼盘。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基本住校,语言稍有长进后大多喜好在学校附近租房,以求在生活上更为自由。四处遍布的大小超市是外籍人日常购物最多出入的场所,有1/3的外籍人士会去上海普通市民出入的农贸市场买菜。日益丰富的商品和相对便宜的物价使他们感到“在上海过日子很实惠”。54%的外籍人士家庭雇佣了包括管家、住家保姆、钟点工、司机、家庭教师等各类家政服务员,这在他们的母国,大多是难以实现的奢望。 在沪外籍人士的闲暇生活丰富多样,问卷调查显示,去娱乐场所消费、旅游、上网浏览、宗教活动和社交活动等,是在沪外籍人士闲暇生活的主要内容。他们经常光顾的休闲娱乐场所依次为:饭店、咖啡馆、按摩院、酒吧、高尔夫球场、健身房、歌舞厅、俱乐部、美容院等。他们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体依次为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他们在业余时间都积极接触中国文化,学习中文当然是首选,随后依次是学习中国传统艺术(京剧、书法、绘画、手工等),中国传统健身运动(太极拳、武术等),以及中国烹饪、针灸推拿等。 目前上海有1.6万外籍人士的子女分布在22所国际学校、国别学校以及4所本地高中的国际部就读,另有150所本地中、小学可供他们选择。这些家长对目前子女就读的国际学校、国别学校的教育质量满意率高达90%。 外籍人士对上海的公共环境基本持满意态度,如称赞上海的城市绿化、居住环境、社会治安、对外信息服务热线以及其他公共服务中的外语语音提示等便利措施。他们对上海人开放、热情、友好等素质有较高评价,对上海女性拥有较高的家庭、社会地位印象深刻。同时,调查也显示了一些适应度较差、满意度偏低的指标,主要是涉及一些公职人员职业操守的“公共服务”、涉及一些市民素质的“公共道德”、不尽合理的“市内交通规则”等现象,以及与现行制度发生碰撞的医疗保障等问题,他们觉得这些与其在母国的感受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 在对上海生活综合满意度进行打分时,受访者对物质消费、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生活水平、住房条件、休闲娱乐等方面的评价都比较高,尤其是“精神状态”的满意度位居16项满意度指标的首位。根据这些测量结果,基本可勾勒出外籍人在上海“安居乐业”的众生相。 和而不同 在沪外籍人士似乎都很喜欢学习和使用中文。76%的外籍人士在社交场合使用中文,61%的在职人员在工作中主要使用中文,48%的外籍人士在家里使用中文。当然,他们也激发了上海人学习外语的热情,外资企业员工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大学校园内大学生与留学生互相学习语言也蔚然成风。 外籍人士与中国人交往的频度和深度,是测量异文化接触、交融的又一重要指标。外籍人士在上海拥有良好的社会人际环境,他们与本地同事、同学、朋友、邻居等保持着比较自然、平等的交往,有的已经达到一定深度。抽样调查显示,86%的外籍人与中国同事、同学、朋友有交往,其中28%达到“深交”的程度,交往形式则包括共同娱乐、互访家庭、结伴旅游等。这种交往具有双向对等的特征,至少在形式上已很大程度地摆脱了居高临下与低人一等的关系格局,至于心理层面的俯视或仰视倾向尚不能说完全消失,但总体上更多地表现为互相包容,多元共存的态势。 饮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是考量外籍人士对居住国风俗习惯适应性与融入度的又一指标。调查发现,在可以自主选择的居家饮食内容中,中餐已经在外籍人的日常饮食中占据1/3的比重,中国饮食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进入来自不同国度人们的家庭,改变着他们的饮食习惯。同时,随着来沪外籍人士的不断增加,各国风味的餐馆在上海遍地开花,生意兴隆。这不但满足了来沪外籍人的需求,也传播了异国、异族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上海多元文化的内涵,不失为中外文化交融的生动体现。外籍人士对居住国人文知识的知晓程度,是测量他们对异国社会、文化亲近感的指标之一。调查发现,外籍人对与上海乃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象征性符号的知晓率极高,如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等,为近90%的被访者所知晓。 大多数在沪外籍人士来自发达国家,以社会中层以上人士居多。无论在精神理念层面还是行为方式层面均与母国主流社会价值观联系得较为紧密,与上海发生一些体制碰撞和文化冲突当属正常。问卷调查显示,79%的受访者认为本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存在明显差异。然而这并不影响双方的相处和交往,76%的受访者认为与中国人相处“很容易”和“比较容易”。透过“差异大”和“容易相处”这两个貌似悖反的问答结果,可以反映出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流的变化所在。21世纪各种文化互补共存、各个民族平等相处的理念倍受提倡,在此背景下,大多数外籍人在保持本民族文化认同的同时,并不排斥吸收中国文化,融入上海社会。 与此同时,上海作为移民城市,历来具有海纳百川、融汇中西的城市气质和社会氛围,一些上海人虽然对部分外籍人的私生活态度、个人主义观念、极端的娱乐方式等难以认同,但由于在加深了解、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需求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无论在企业、高校、公共场所还是居住社区,上海人都表现出热情、友好、大度、包容的态度。由此可见,“和而不同”是在沪外籍人与本地社会、本地文化互动与交融的主要特征。 从总体上看,在沪外籍人对上海日益优化的城市“硬环境”比较满意,但对于一些牵涉到公职人员以及市民素质的“软环境”,则有一些集中的负面反映。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深度访谈都显示,外籍人对上海的公共秩序普遍持批评态度。主要包括交通规则尚存在不尽合理之处以及驾驶不文明现象,如在红灯情况下放行右拐弯机动车,让过横道线的行人感到很不安全;部分机动车随意变道、超车、摁喇叭等对守法驾车者造成骚扰和安全威胁;自行车在机动车道行驶,摩托车助动车开上人行道等。上海的交通安全状况令外籍人士感到无所适从,更害怕让学龄期孩子独自外出。 此外,还有较多外籍人看不惯部分市民在公交车、地铁上下车时的争先恐后,在超市购物时任意翻动商品、随意拆启包装,在公共场所高声说话、打手机,在餐馆喧闹、残留大量菜肴扬长而去。公共服务不到位也引起外籍人的意见。如路灯坏了数月不换;公交车站路牌太高不便观看:一些商业及公共服务窗口服务人员将文件或零钱扔给顾客;作健康检查时没有空间隔离,要求检查者当众脱衣接受检查;有些出租车司机见外籍顾客故意绕道行驶等。作为一种“外来视线”,这些意见折射出的是国际社会的价值尺度和道德评判,值得我们倾听与自省。 问卷调查显示,受访者对在上海生活的总体满意率高达92%(其中很满意17%,比较满意75%)。这个数据至少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安居乐业的16万外籍人士,正在和而不同的氛围中与这座城市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