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李兴
嘉宾/王常江浩竹猎头中心首席执行经理 杨安田 泉州职业经理人协会秘书长 王常江的名片上写着“百万年薪CEO猎头”,我们的话题就从CEO的现状谈起。 中国的职业经理人走向职业化了吗? 《中国商人》:“短高管”时代、基金经理平均任职515天,69%的副总裁选择离开(美国光辉国际数据)?您对此如何评价?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您觉得中国的职业经理人是在走向职业化吗? 王常江:我认为,这是双方的原因,也有宏观的原因。一是经理人本身,职业化程度不够,分为几个层面,一是个人操守问题,我们现在“挖”有些经理人,他会说我手头的工作没有半年交接期我不能走。而另一些经理人则是给的钱多马上就走了,只看钱多就走的人职业操守何在?他们的频繁变动就很正常了。这种变动,不是职业经理人的变动,而是见利忘义的行为。二是职业能力有问题,一种是实际的做事能力,做不了事;另一种是眼光不行,不会挑企业,不看企业自己能不能“玩”得转,或者矛盾重重,选择企业的能力也叫眼光,也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去了“找死”,也会造成流动。 企业方面的原因。目前企业多数还没有接纳职业经理人的准备,我个人悲观地认为95%没有做好准备。也就是说100家企业中找不到5家企业能把职业经理人用好。这也是我们猎头发展慢的原因,我们发展太快,企业就要受罪了。我们一定要选择好的企业,有的企业不能找人,企业发育不成熟,表现在四方面:1、老板不守信用,2、授权不够,3、老板独断专行,4、家族化。职业经理人面临这些问题,多数人搞不定,因为企业有致命的软伤。企业环境不具备,职业经理人如何成长呢? 从宏观大形势看,社会上的普遍浮躁情绪对企业的影响是企业贪高,就想挖有名的,唐骏式的、年薪高的人,不看适合与否,结果肯定很糟。职业经理人也搞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看别人涨薪自己跟着转,选择过程中随意性强。多数企业不愿意培养自己人,担心被人挖走,反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培养人职业经理从哪里来的源泉。经理人浮躁,不愿沉下心来,给一家企业踏踏实实干事,这山望着那山高,或者一遇到困难就跳,哪个企业没问题与困难?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就很难。经济形势发展导致企业成长快,用人需求增长快,但又不愿培养只想挖来挖去,大家就更浮躁了,再没有好用的人。 《中国商人》:我注意到,有不少职业经理人好像“进入为了离开”,其最终目标往往选择自己创业,您认为,如果是这样,是否说明职业经理这个职业走进了一个悖论? 王常江:这种说法是不懂职业经理人,首先是职业化,其次才是经理人。职业化第一是职业操守,第二是职业能力。这两条都很关键,要为服务的企业创造财富,一般一位职业经理人最短跳槽期是两年。低于2年,大多是失败的,对个人职业品牌来说是抹黑,降低别人对你的印象分。原则上是3~5年,国外5~8年,甚至10年,轻易不动,动一下就不得了。那些以跳槽为职业的,应叫“跳槽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是以帮别人经营管理为职业的,前提是要有时间跨度,需要有价值体现。时间短了,如何体现价值。没有这些,哪能叫职业经理人? 《中国商人》:有人说,“频繁跳槽的管理者只是有才华的业余选手”,您如何看这种说法?是否职业经理人就天生是一个“为了离开”的职业?如何看待“短高管”时代? 王常江:“频繁跳槽的管理者只是有才华的业余选手”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不完全同意。频繁跳槽的经理人只是二流经理人,其次这些“选手”是能力有缺陷的经理人,不叫有才华。真正有才华的人是能在企业立得住脚,跳槽频繁就没有印证,才华从那里来?我个人认为这些经理人多数有缺陷或者情商、眼光、能力有问题。他们是那种“合唱行独唱没戏”的人。频繁跳的人,显然不是一流的。但其优点一般是嘴巴能说,是有口才的职业经理人。所以,我把这种经理人叫有能力缺陷的口才一流经理人。 《中国商人》:有人说,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很难找到真正的职业经理人? 王常江:中国民营企业有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我们就曾挖到过。虽然少见,罕见,但一定有,相当珍贵。这样的人比较平和,有上进并且心不贪的,看问题透明和理性,愿与好的猎头公司合作,一般猎头挖不动的。 《中国商人》:有人认为,一些雇主,尤其是家族企业,聘用职业经理人时,常有“不愿种树只想摘果”的想法,这种因素是否导致了职业经理人的夭折? 王常江:不少企业是短视的,他们都希望沾便宜,希望无成本用人。其实,自己培养的人才的忠诚性好、稳定,而挖来的,就差一些,多数挖来的都是“跳槽职业经理人”。外面找的人不如自己内部的人。外面的人不了解企业,风险更大,容易给企业带来损失。当然少数岗位比如新进入的行业,发展速度过快的关键岗位需要引进人才。打个比方,如果有人在大街上喊,给谁钱,谁愿意给我动手术,请来的一定不是一流的大夫,所以如果要请,一定要找一流的猎头。 职业经理的市场化成熟度 《中国商人》:关于职业经理人的困境,有许多的说法,焦点是信任问题,泉州的职业经理人协会曾尝试为经理人建立了诚信档案。有人说,职业经理人与雇主的关系是“纸婚”?这说明了什么? 杨安田:我们泉州的职业经理人诚信档案是从2006年底筹备,2007年起步的。起因就是基于我们的企业需要真正的有诚信的职业经理人。当然,我们发现,职业经理人频繁跳槽,个别的情况可能是经理人与老板磨合沟通不够,产生了离心作用,但有时也有老板的问题。一些中小企业老板把经理人看到简单的雇佣关系而不是合作关系。目前泉州民营企业中大部分是家族企业,这些企业对雇来的职业经理人的授权大多不够。有一个会员企业听了我们组织的人力资源讲座后,回到企业进行了一些制度化的改革,把没有管理能力的家属劝回了家,这就是好现象。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我感觉自己培养的经理人与老板关系处得比较好,而外来的经理人,很难实现“软着陆”,从而出现了中级职业经理人任期大多在1至2年的现象。 《中国商人》:诚信档案建立过程中有哪些障碍和问题呢? 杨安田:对我们一家协会来说,信息搜集和审核等工作还是比较难的。因为建立诚信档案是个系统工程,要有权威性,会涉及个人隐私、公证、公安等部门,如果经理人是我们协会的会员还好一些,对于会员外的经理人,我们很慎重。对于那些在简历中隐藏不利经历或夸大成绩的做法,我们这种行动更多是起到了威慑作用。我们协会目前有近400名会员,建立了诚信档案的不到100人。一方面受制于人力和时间,另一方面,民间组织的身份也存在障碍。但前景我比较看好,当地的中小企业局也关注过我们的尝试。 王常江:诚信档案,很好。我们也有计划,正在引资,那就是认证中心的计划。我们不考试,只调查。对职业经理人,我们只需要职业能力测定,背景调查验证,我们做这个工作还有优势,因为自己有数据库。我们有专门的背景调查能力,有专业队伍,判断调查能力强,这种工作还需要有一些工作技巧。目前我们的经理人数据库有7万人左右,这些人主要是年薪20万以上,这也将成为建立诚信档案的基础。 《中国商人》:不同的调查表明,雇主认为职业经理忠诚度低,而CEO痛苦榜上,企业内部矛盾与授权不够名列主因,您认为问题出在哪里? 王常江: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企业放不下,自己的孩子拉扯大了,放心不下,对此可以理解但并不赞同。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的胸怀或情商还有些问题,没有完全理解体谅企业,应该允许老板参与,同时他应该有技术、技巧让老板逐渐授权变大。我们有一个项目的客户,他到企业前三个月,每个月给老板一个月报,重要事情一定要找老板,老板越用越顺手,就逐渐信任他,授权越来越大。所以,前三个月的沟通重在信任。反之,如果你越是抱怨,越向他要权,老板越不放心。授权是个相互信任的过程,是因为不放心才不给授权的。取信老板有一定技巧,我们也在指导职业经理人,一般一个职业经理人如果在半年内不能取得老板信任就是失败的。 《中国商人》:职业经理人与老板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就是简单的雇佣关系? 王常江:我觉得不仅是雇佣关系。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一个项目,就是帮人才从老板那里获得股份,这种关系是合作关系。优秀的人才期望的是股份,是企业的前景。有一批企业,能用不到10年的时间快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他们敢于拿出利益来和职业经理人分享。我们做过的项目中比较成功的例如百度的前COO,企业就给他了1%的期权,股价最高时达到近10亿元人民币。这种敢于分享利益的企业对职业经理人更有吸引力,这时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也就成了大小股东的合作关系。对于这种企业而言,职业经理人是在用你的平台,做更大的事。所以,我们会制订计划帮职业经理人去找好老板。 《中国商人》:郎咸平认为职业经理人是信托责任关系,而国内职业经理人缺乏信托责任,那么是否中国没有职业经理人的法治和文化环境吗? 王常江:责任信托介于雇佣与合作之间。合作关系是以股份为前提的长期的信任关系。责任信托更像是一种契约关系,是约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利益关系。我们所说的是一种信任的共赢、命运关系,应该是更高一层次。当然,实际运行中,我们做的不少还是责任信托关系。法治环境还谈不上,但至少应该形成一种行规,那样就不用频繁跳槽。我们应该从文化层面打造一个务实、责任的职业经理人文化。 《中国商人》:改革开放30年,大批企业真正走向市场,如果用10分制,你给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成熟度打几分? 王常江:3分。这个分还是咬咬牙打的,尽管市场已经成长了一些,其实大家都在呼吁与重视这个问题了,前景是向好的。 《中国商人》:您认为,职业经理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王常江:成熟的标志应该是跳槽频度大幅下降,供应量相对充足。企业愿意培养,个人沉下心来做事。目前的现状是极度短缺,每个月来找我们的企业就有二三百家。 职业经理人如何走出困境? 《中国商人》:2007年前程无忧的调查表明,高管主动离职率为35%,中华英才网的数字表明,35%以上的高管会因企业易主而跳槽,这些数字后面,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常江:中国企业并购不是跳槽的主因,并购引起的跳槽我们掌握不到10%。民营企业主动离职率要高一些,我估计应该接近50%,两厢情愿“分手”的占30%,剩下就是被动被解雇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浮躁病”所致。 《中国商人》:有人把职业经理人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等待中,等待加薪、等待信任;二是流动中,即等待无望的;三是自己创业。这种情况,据称,多发生在45岁左右,被称为“45岁现象”,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王常江:“45岁现象”确实存在。有很多企业招人都想用45岁以下,这种现实导致很多职业经理人在45岁之前必须再作选择,于是就产生了再跳一次最后一博。剩下的一种选稳定,另一类不甘心就去创业,然而创业的失败率是很高。在国外并不是这样。原因与企业认识和思想活跃度有关。其实很多超过45岁的职业经理人无论在活力、体力上都还正是“当打之年”。 《中国商人》:有人说,创业型企业不适合职业经理人,因为与其追求效率相冲突,您是否赞成这种说法?职业经理人的最高境界,是否就是创业家的最低境界,如果如此,是否是一种误区或悲哀? 王常江:职业经理人的最高境界,我个人认为是社会责任和公益事业。对于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来说,已经赚了钱,需要在奉献过程中享受生活。如果再低一层次的追求或境界那就是作职业长青树。职业经理人创业的失败率是很高,原因就是无奈或贪婪造成的。所以,并不是说创业是职业经理人的最高境界。好的职业经理人,到55岁时仍会有企业挖你,那时你还需要创业吗? 《中国商人》:您认为中国职业经理有标杆吗?唐骏可以算吗?如果算,唐骏的天花板在哪里? 王常江:唐骏可以作为标杆。因为他情商高,忍耐力强,能在困难中坚持为企业做事,比如他在微软作技术经理时,多年的坚持精神值得学习。同时他的职业能力强,操守也很好,绝不跳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为企业服务的时间也足够长。至于是否最佳,我还有些保留的看法。看标杆不要看数字,要看价值,看职业能力。 《中国商人》:一方面是高管的缺乏(24%中国企业面临人才短缺),一方面是高管在痛苦中煎熬(万宝盛华)。对这种矛盾状况,您的对策和建议是什么?王常江:像猴子坐在燥热、滚烫的炕上一样,我们的职业经理人有一种躁动的“猴性”。原因是我们的环境太过恶劣,期许又太多。要走出这种困境,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企业要有耐心培养自己的人才,同时创造条件,让经理静下心来,修炼长长久久的能力,做出事来,净化操守。到了那一天,我们就进化到“职业”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