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猪价回落基础不稳,未来存栏恢复不易
作者:本刊记者 赵燕凌/文
"粮猪安天下”。从去年5月份开始,蓝耳病侵袭中国20多个省区,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猪肉价格扶摇直上。之后,国家对高致病性蓝耳病实行强制性免疫、生猪补贴、生猪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图尽快提高生猪存栏量,让高企的猪肉价格降下来。如今生猪饲养行业是否正在恢复正常?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近期赴四川、山东、辽宁、河南等地采访,发现所到之处,生猪存栏量下降严重,空栏率很高;同时由于养殖户没有补栏积极性,存栏量恢复不易;而疫情方面风险犹存;生猪产业受到全方位冲击。改变局面需要政策进一步综合施治。 调查发现,从8月初开始的猪肉价格回落基础不稳,其中包括部分生猪提前出栏,以及肉价过高需求降低的因素。此外,国家强制免疫、生猪补贴和保险政策在很多地方并未落实,蓝耳疫情风险还在威胁生猪养殖业,又加之秋季猪瘟到来,部分养殖户还在提前出栏生猪,却不敢补栏,存栏量呈继续下降趋势。 目前,国家对高致病性蓝耳病实施强制性免疫,养殖户免费使用该疫苗。但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普及率不高,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定点生产企业因产能、技术等因素,产量不能满足需求;很多养殖户对疫苗的效果和疫病的成因有不同判断。特别是一些疫苗在前期使用中曾出现应激反应,导致部分养猪户对高致病性蓝耳疫苗心存疑虑,有些地方疫苗到位后,养殖户不敢领取;蓝耳疫苗采购成本是中央、省、市、县三级财政分摊,疫苗实际需求更多受地方财力的影响,而不少地方政府“拿”疫苗的动力不足。这些因素造成部分地区目前已经实施免疫的生猪比例不高。 之前,曾有舆论认为,国家扩大猪肉进口能够有效缓解猪肉价格上涨的压力,实际上,几万吨的进口相对于中国每年5200万吨的巨大消费量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更不用说进口猪肉价格远高于中国猪肉的价格,不在同一个市场竞争。 当务之急是尽快恢复存栏量,而这需要政策综合整治。 首先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养殖户了解疫情、疫病的真实信息,让他们踏实地使用疫苗;地方政府也要加大宣传,使养殖户及时领取疫苗,不出现疫苗闲置的情况。及时统计存栏量,使养殖户参考存栏量数据及时增减养殖量,尽可能减少周期波动风险。 其次,目前国家推行的母猪补贴和生猪保险,很多地方并没有落实,有的地方甚至连存栏量、疫情导致的生猪病死情况也没有统计,使政府的政策决策缺少真实的数据基础。如果基础数据不准确,已经下降,可能造成疫苗需求的泡沫。 另外,国家猪肉储备对稳定猪肉价格有一定积极作用,一些地方也在推行。但一些参与猪肉储备的企业对储备猪肉信心不足,一是贷款申请难;二是害怕国家的猪肉储备更多来自进口,不从国内调拨,从而使自己储备的猪肉没有好的盈利预期。 长期看,中国生猪饲养应该改变粗放散养的落后模式,扶植农户和优势加工企业并举,提升产业现代化程度。近期的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众多散户退出养猪行业,存栏量大幅下降,生猪的供给从源头上出现了短缺。其根源除既有的影响,也有多年来养猪亏本的行业因素,而随着猪肉价格的上涨,养猪饲养成本也不断上升,小养猪户面对剧烈波动不知所措,供求矛盾近期依旧难以扭转。 而存栏量的进一步下降,使生猪屠宰、深加工等企业几乎无米下锅,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四川部分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发生倒闭。同时,饲料业也面临市场萎缩的窘境。猪肉价格对CPI和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深远,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生猪屠宰加工类上市公司的存亡。 业内人士认为,判断中国屠宰加工上市公司未来的发展成败关键看两点:一是能否完成行业纵深发展,控制猪源,保障原料(生猪)供应;二是其养殖、生产基地是否在粮食主产区,以保障成本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