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优秀企业在规模化扩张阶段陷入财务困境,其根本原因是重资产、高负债的扩张模式不当。企业应聚合利益相关者,构建投入少、刚性负债比例低的扩张模式。
作者:朱武祥/文
近年来,不少专业化经营的优秀企业,在规模化扩张过程中,陷入经营亏损或财务困境。这既有领先企业,比如飞跃集团;也有优秀企业,比如金威啤酒;还有“黑马”企业,比如五谷道场。 不少人士将之归咎于盲目投资,过度扩张。这种说法过于表面,企业家投资并不是盲目的,而是对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前景和资金供应过于乐观,对自身能力过于自信。 实际上,在规模化阶段,企业快速扩张并非一定错误。它们不仅面临大企业的打压,还要跟模仿者的低成本竞争,因此必须快速发展,扩张慢了,风险还更大。 在笔者看来,企业陷入财务困境根本原因不是扩张快,而是扩张模式不当。大多数企业往往倚重于传统的重资产、高负债扩张模式: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下,大规模低价购买土地;基于资产抵押价值,大规模举债融资;基于营销策略,大规模进行经销商、供应商等商业往来信用负债融资,形成重资产、高负债结构,折旧数额大,利息费用高。 在这一扩张模式下,经销商、供应商等成为外部负债,加上银行贷款或民间融资,固定现金流出规模大,在竞争环境下,容易出现财务亏损。如果遇到宏观经济调控,行业需求下降,银根紧缩,不可避免会出现亏损和资金链断裂,陷入财务危机。那么,如何既保持扩张能力,又不加大企业资金压力,降低财务危机发生概率呢? 首先,公司股东和债权人需要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向VC学习,一方面提高增值服务能力;另一方面重视风险管理,形成有效制约和风险管理机制,限制企业家/管理层过度乐观和过度自信导致的超过可用社会资源和能力的扩张行为。 企业要把风险管理视为战略内容和核心竞争能力,而非仅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原因在于未来商业环境是不确定和难以准确预测的,投资价值实现也就面临诸多不确定和风险。这包括系统风险(宏观经济、产业政策、金融市场) 、行业风险(需求变化、竞争、技术变化)和企业自身风险。 因此,投资分析不是准确预测会发生什么,给出可行性结论,而是进行情景分析:如果发生某种情况,将会出现何种财务后果,明确投资机会和价值所对应的关键假设条件,揭示关键风险因素,评估风险程度,制定风险管理措施。这还包括风险回避,例如停止或退出某项特定业务;风险预防、控制、隔离;风险分散、转移;风险补偿。最终留下的风险在自身承受能力以内。 其次,构建低成本、低负债、轻资产、举重若轻或化重为轻的扩张模式和金融策略。尽可能以股权关系,聚合关键利益相关者,降低资产负债率,特别是有息债务比例,形成各尽所能,分担投资,分享收益,分散风险的共赢机制,增强经营能力,降低财务风险。 即使需要地区产能企业的控制权,也可以占小股份,同时设置股份比例的看涨期权,在企业成功后增持股份。星巴克在新兴市场就采取组建合资公司和设置看涨期权的扩张策略。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