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孩子的经验不亚于进修一个MBA学位
作者:本刊记者 周惟菁
如果感觉很难在工作和生活间保持平衡,或者苦于不得不为业绩、升职牺牲掉一部分家庭生活,那么不妨换种思路,让工作能从你的生活经验中受益。 比方当哭哭啼啼、调皮捣蛋的孩子让你无法安心工作,那么干脆把这变成一次管理员工的实验。 不少人的经历证明,这段经历不亚于进修一个MBA学位。 其中有些人已经干脆把和小捣蛋讨价还价的经验变成了一桩生意。全美市场占有率超过90%的婴幼儿学前教育产品的领导品牌“小小爱因斯坦”的创立者Julie的初衷,是因为发现市场上没有产品可以帮助她和女儿分享艺术、古典音乐、诗歌等等的乐趣,于是她自己动手创作了适合孩子观看的录像,接着很快延展到DVD、书籍、音乐CD还有玩具。这位母亲的生意蒸蒸日上,年销售额达到了2000万美元,在2001年的时候把公司高价卖给了迪斯尼。 当然,对更多的人来说,借此增进自己对于管理这门最具有实践性的手艺的理解更加现实。已经有统计数据透露,拥有孩子后在公司升职的速度会加快,除了拥有更成熟的形象之外,管理能力的切实提高也是原因之一。 世界上大概没有比孩子更难以应付的管理对象了,你要赢得他们的尊重和好感,增进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能力,对他们的未来进行长远的规划,纠正他们的缺点,当他们为一点小事而歇斯底里时,又能有办法和他们做充分的沟通。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你难道还需要做得更多? DFJ联合创始人MatthewMcCall最近在VCConfidential上发表文章强调孩子对他的影响:“所有我对风投的理解,都是从我的孩子身上学到的,与孩子和与自己所投资的创业团队相处有许多共同之处。” 那些把自己视为未来比尔·盖茨的创业者们和已经把自己当成小大人的孩子其实大同小异: 如果他们不愿意听取你的想法,就会从心底里抗拒,选择敷衍了事,做些表面文章,让你早些停止喋喋不休。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给出自己的意见,但让他们选择自认为最好的方式。另外,孩子只有在独立完成任务的时候,才会学会如何承担责任。作为VC可以告诉创业团队哪些是好的方向,但微观管理上还是要赋予创业团队最大的权利。 事实上,对儿童心理的研究已经显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差别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大,很大程度上与成人同构,只是一个略为简化的版本。很多时候你只需要把下属看成是一个大一点的孩子。 甚至在与孩子相处时的细微发现,触类旁通,也能给管理带来不小的帮助。 SAP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文俐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最大的儿子11岁,小儿子2岁,女儿8岁。“同孩子和同同事交流没什么两样”,对本刊记者他这样表示。下属有问题向他请教时,他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希望下属回去再想一想,有时候给一点提示,有时一点也不给。这是他回答女儿数学题时摸索出来的方法,因为发现女儿通过再次思考得出正确答案后有更强的成就感,李文俐希望下属也能有同样的感受。 同样,李文俐发现孩子们愿意花时间和自己相处,原因在于能和自己互相学习和分享。这对人才的使用一样有效,按李文俐的观点,对于优秀人才的挽留,钱在任何时候的作用都有限,而与员工分享、学习、提升的环境,永远比钱来的诱人。 下边几条从管理孩子那里得来的经验也可以做成贴士放置案头,在管理公司员工时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表扬永远要数倍于批评。孩子对批评带来的沮丧要比因赞扬感受到快乐程度要深得多,所以需要调整表扬和批评的比例才会重新平衡。 少用最后的杀手锏。当父母提高音量开始大叫的时候,孩子才开始注意你在说什么。随着这样的次数增多,效果削弱。同理,在管理时祭出杀手锏的时候,你要明白,此时双方的信任就开始削弱,信息交流开始变得保守。 镇定。如果在孩子面前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如何在你的员工面前表现出临危不乱的勇气?让你的员工感受到你的沉着,当危机发生的时候,面对真相,评估后果,迅速拿出行动方案。 对自己要有信心。连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都能对付,还有什么员工和生意伙伴不能拿下的呢? 对需要知行合一的管理学来说,如果你正在读一本彼·德鲁克的经典时被贪玩的孩子拉扯衣袖,不要为此心烦意乱,记住你刚刚读过大师这句“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先把书放一放,把和孩子的交流当做练兵,展现一下你作为管理学大师的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