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错刀 欲望能杀人? 2003年,科龙电器在顾雏军的治理下已恢复正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1.7亿元。但是,接下来,顾雏军进行了疯狂的收购行动,他说自己的梦是成为第三代家电领袖。 2002年,这是德隆扩张速度最快的一年。唐万新说,“但凡拿我们的生命去赌的,一定是最精彩的。” 2003年,顺驰董事长孙宏斌在一次论坛上说,“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从2003年9月到2004年8月间,全国各地的开发商都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顺驰圈地风暴。 这些都是《大败局2》中的案例企业,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受挫于膨胀的“个人欲望”。作者感慨:观察20多年来的中国企业败局,可以发现,很多企业的崩塌都不出意外地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规律;二是企业家个人欲望的膨胀。他把视野放在那些独特的中国式语境,如政商博弈等,《大败局2》也把研究重心放在企业家的个人素质分析上。 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来看,《大败局2》中的9个案例,失败根源之一就是膨胀的“个人欲望”,他们迷失在自己驾驶的“欲望号列车”上。 企业家“欲望膨胀”症状之一是,很难分清“野心”与梦想到底有什么区别。当孙宏斌要做全国第一时,当赵新先要做全球第一中药企业时,他们自己心里可能是怀揣梦想,但是,缺乏节制的梦想而形成的非理性,反过头来产生了反噬。与此对应的是,华人首富李嘉诚的自我节制意识可能被很多人忽视,当李嘉诚被问及个人的常青之道时,他说,“我经常反思自问,我有什么心愿?我有宏伟的梦想,但我懂不懂什么是有节制的热情?” 企业家“欲望膨胀”症状之二是,大行其道的“工程师+赌徒”商业人格,他们有着较好的专业素养,同时更有着不可遏止的赌性。 企业家“欲望膨胀”症状之三是,狂热于进攻,疏忽于加强防守的管理。如果孙宏斌满足于在天津当地产大王,如果戴国芳不去长江边建大钢厂,如果宋如华专心经营一个软件园,如果顾雏军买进科龙后再不从事其它收购,也许这些败局将不会发生。 “欲望”是如此的危险,以至于人们只关注到好的一面,中国企业家正是靠着对成就的渴望和志在必得的决心取得了成功。但是,“欲望”也有不好的一面,人力资源公司HAY集团在一份《勒住你的成就欲》的报告中提出警告:企业高管或者整个企业如果不顾一切地强调任务和目标,例如营业收入或销售额,长此以往反而可能损害业绩。 有人问F1速度之王迈克尔·舒马赫:“赛车最关键的技术是什么?” 他说:“刹车。” 《大败局2》中的诸多真实场景表明,那些忽略“刹车”的企业家往往坠入车毁人亡的险地。还会有《大败局3、4、5……》吗?
![四个人谁最危险 危险的“个人欲望”](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110456154.jpeg)
《大败局2》 吴晓波著 浙江人民出版2007年4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