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刺客 粮荒世纪 印度“粮荒”



    本刊驻印度特约记者王生

  锦旗,中国的农副产品几个大涨,无独有偶,印度的粮食生产也亮起了黄灯。

  过去5年,印度经济连续实现超过7%以上的增长,去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9.2%,但农业增长却十分乏力,仅实现年均增长1.8%。

  印全国农民事务委员会主席、著名经济学家斯瓦米纳坦表示,“如果不采取迅速有效的行动,印度农业将濒于崩溃。”

  土地少了,人口多了

  印度用于粮食作物(小麦、水稻)的耕地面积徘徊在1.2亿公顷,这个数字维持了20年没有变,而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作种植菜籽、棉花等经济作物,使粮食种植面积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土地面积没有增加,但印度人口却以念均3%的速度在增长,这导致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越来越小。例如,从建国初期的户均耕地面积达2.3公顷,到今天的1公顷左右,而且有60%的农村家庭的耕地面积在1公顷以下。

  以农村通常的五口之家来算,1公顷土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许多农民迫不得已租别人的地来种,但由于化肥、农药、种子等各种成本投入在不断增加,而农产品价格却由政府收购价决定,无法提高,导致许多农民债台高筑。

  以前在农业大邦旁遮普从事的最好职业是当农民自己种地,其次是做生意,最差的是给别人打工。而最近一个调查表明,有40%的农民认为“生活太艰难、不想再务农了”。难怪连曼?辛格总理都感叹道:“如今在印度务农越来越难以维持生计了。”

  由于没有新增土地面积,使现有的土地往往过度耕种,随之带来地力下降,同样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例如旁遮普邦的粮食产量就由于土地得不到休耕而下降了15%。“土地就像个瘾君子,哪方面都要增加投入,可是就不见增加产量,”73岁的旁遮普农民希塔尔?辛格说。

  靠天养地的危机

  由于印度的降雨时间集中,分布不平均,导致到目前为止,农业仍然要靠天吃饭。目前,印度全国有66%的耕地未实现灌溉,每到6月份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农民们都要眼巴巴地盼望着老天爷的照顾,等待雨水的降临。

  问题的关键是,政府对农业尤其是水利设施的投入在相对减少,目前,印度政府对水利的投资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35%。目前印度有388个在建水利项目,其中340个是1992年以前开工的,更有40个是1974年以前开工的,到现在都没有完成。2003年以来,政府已实际增加投资1300亿卢比,完成了23个项目建设,但即便如此,在计划增加的1000万公顷灌溉面积中,只有3%的面积实际实现了灌溉。另一方面即使已确定的项目由于各种原因迟迟无法完成。

  这样的现实导致了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地下水,又造成了水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反过来进一步恶化了农村的生产生活前景。目前,印度有58%的农业灌溉用水来自于地下,全国有15%的地区处于地下水缺乏状态。以农业大邦旁遮普为例,85%的地区地下水位已降到10米以下,主要原因就是农民使用地下水种植水稻、甘蔗等需要大量水的作物。

  农业科技是瓶颈

 金融刺客 粮荒世纪 印度“粮荒”

  另一个制约粮食生产的因素是,印度的农业科技近年来没有突破性进展。自从20世纪60年代推广墨西哥矮小麦以后,印度在高产品种或者杂交种子方面就没再取得什么明显的突破。

  以小麦主产地旁遮普、北方邦和哈里亚纳邦为例,最近一个新品种是90年代中期引进的WL343,目前其产量增长的空间已经达到饱和,甚至出现下降。旁遮普的小麦产量从20年前的每公顷4700公斤已下降到了目前的4000公斤,从印全国范围内来看,小麦的产量多年来基本上在7000万吨上下徘徊不前。

  “印度农业已不具备再发展的空间。印度粮食自给自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印度工业联合会农业委员会主席哈尔迪普?辛格说。“今天,在印度要提高油菜籽或者豆类的产量,就需要用小麦或者水稻去置换。例如要增加200万吨豆类,就需要减少800万吨水稻;要生产500万吨使用油,则需要拿出3000万吨的粮食作代价。”

  另外,优质种子的价格高昂、新品种的推广需要一定时间、土壤肥力由于过度使用和施用化肥不当而下降等,也是粮食产量受到限制的技术性因素。

  解决之道

  专家指出,印度的农业问题尤其是粮食生产已经到了必须立即采取全面解决措施的时候了。曼?辛格政府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表示印中央政府未来三年将提供2500亿卢比的财政拨款,使农业增长率到2012年提高到每年4%左右。

  为解决农户土地过于零散的问题,政府决定推行集约农业经营模式,即引入私人公司化经营,运用资本的力量把拥有小块土地的农户结合起来,提高农业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政府计划推动今后每年实现10%的农业劳动力进入集约经营。

  另外,政府还将对占用农业耕地的经济特区等大的建设项目将实行更加严格的审批制度,以保持耕地数量。

  政府将加大对水利、电力等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改良,推动农村过剩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等行业转移。根据印度的政治体制,除了跨地区的大型水利电力设施归中央政府管理,一般的农业政策都由各邦自行决定。

  因此,从印中央政府的角度,除了增加农业财政拨款力度和制定相关法律以外,其余只能通过“鼓励”的方式建议各邦采取措施。

  在实际操作中,印度的各邦逐渐形成了“补贴派”和“扶植派”两种支持农业的做法。南部的安德拉邦为“补贴派”的代表,主要实行政府财政补贴的政策。例如,在上届地方选举中,执政的特鲁古之乡党就提出,农村用电全部免费,农业用水、种子、肥料等也享受政府的多重补贴。这样做农民当然欢迎,但政府却要背上沉重的财政包袱。

  而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则对农业实行了综合性的扶植政策。例如,政府鼓励农民收集地表水,建立向农民传授科学知识的农村科学小组,给每个农民发放“土地肥力健康卡”等。

  到目前为止,该邦已新建18万个灌溉蓄水塘、10万个小型蓄水坝,5000个湖泊得到深挖改造,有170万农民已得到土地健康卡。这些政策结果是,古吉拉特成为印度第一大油菜籽生产地,农业产量在过去五年间增长了150%。

  文中醒目处:

  印度农业吸收了全国68%的就业人口,但目前仅占国民经济比重的19%,只是1975年38%的一半。可以说一旦农业打盆嚏,整个社会都会感冒。另外,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一直印度看成是关乎国家形象的大事,刚刚独立之初代印曾紧急向西方求助粮食被认为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1108.html

更多阅读

电影《章西女王》印象 常熟印象城电影院影讯

《章西女王》是印度的一部电影,说的是十九世纪印度民族英雄章西女王英勇抗击英国殖民统治的故事。(电影剧情介绍附后)记得那是1957年的一个夏天,我从贫穷的河北乡下来到繁华的大上海。一天,我和我的长辈们一起到嵩山电影院去看《章西女

云南宜良县:滇中“粮仓”变“粮荒”

     在“工业上山”“城镇上山”过程中,云南省宜良县出现了占用耕地的种种乱象。图为“千亩人工湖”项目范围,2011年该项目因占用耕地被曝光,当时宜良县承诺将占用的耕地还给农民,但两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依然荒芜。  耕地减少2万

声明:《金融刺客 粮荒世纪 印度“粮荒”》为网友星空破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