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内需拉动全指导:政府的“粮”》
1978年,小岗村的18个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协议上写着,如果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坐牢杀头的情况最终没有发生,包产到户、包干到组的措施开始实行,他们将公社的田地划给个别社员经营,社员向公社纳公粮。在此之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而大包干刚 一年,村民们就解决了温饱问题。 小岗村这种被饥饿逼出来的改革,后来被誉为"掀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近30年后的2006年,小岗村将村里1800亩土地重新集中起来,将其中1400亩土地以集体的名义,按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给上海一家畜禽养殖公司,建设商品猪养殖基地,村民参与分红,剩下的400亩以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经营方式种植葡萄。 为什么当年包产到户的土地又重新集中起来呢? 小岗村的村干部解释说,当年的土地大包干虽然解决了温饱问题,却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富裕的生活,当我国南方、华东地区一些乡镇纷纷大力兴办乡镇企业,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市场农业的时候,小岗村人却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2006年起,小岗从全国公开引进了三十多名大学生,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发展蘑菇大棚,已带动村民发展大棚二百多亩,亩收益过万元。有数据显示,2007年,小岗人均收入达到六千元,高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两千元。如今,站在改革三十年的新起点上,小岗村应该坚守什么,又该如何发展和突破? 这则报道引起了人们思考。 为什么当年小岗村在实行了这个包产到户之后一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最后却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却一直徘徊在这个温饱的水平上,没有跨入到富裕的行列,什么原因? 这涉及到了土地制度。 延续至今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确保了"耕者有其田",但也造成了土地过于分散和地块过于狭小,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最低要求,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难以适应中国粮食安全的需要。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介绍,户籍在农村的居民有9.5亿,实际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每年居住半年以上的)为7.5亿,进城务工并且每年在城镇中居住半年以上的农民为1.4-1.5亿,连同其家属大约2亿人。受长期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富余、一些农民丧失土地、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等都是中国面临的与土地有关的问题。 中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已达到极限! 改革的焦点之一就是通过政策手段适度"整合"条块分割的被承包到户的土地。"三农问题"的存在相当程度上与土地承包的现状有关。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能够解决部分问题,但如果不通过加快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就很难真正建成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