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程桔华
2007年,正值《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20周年,按照《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中国应从2010年1月1日开始完全停止氯氟烃和哈龙两大类主要ODS的生产和使用。为了表示中国保护臭氧层的决心,中国政府出台《中国保护臭氧层国家方针》,毅然决定加速氯氟烃和哈龙的淘汰,将这一日期提前到2007年7月1日。这意味着,从7月1日起,含氟的冰箱、冰柜将在中国市场禁止销售。在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协的特别支持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将于今年6月23日组织我国最具代表性的20家制冷企业代表亲赴北极,参加“探访北极,共建绿色世界——2007中国制冷企业北极绿色宣言公益行”活动,由科学家带队,对北极的人文、地理、动植物,尤其是环境保护进行科学探险及考察,实地感受保护臭氧层的迫切性。
此次北极环保绿色宣言的发布,不仅显示出中国企业家对全球环境保护的魄力与诚意,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企业保护臭氧层的力度和决心,并自觉在保护环境方面承担责任! “蒙特利尔议定书” 为实施《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对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进行具体控制,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通过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向各国开放签字,于1989年1月1日生效。按照议定书的规定,各缔约国必须分阶段减少氯氟烃的生产和消费,在1990年使生产量和消费量维持在1986年的水平;到1993年,生产和消费量要比1986年减少20%;到1998年,保证使氯氟烃的年生产量和消费量减少到1986年的50%。《议定书》还规定在本议定书生效后一年内,每个缔约国应禁止从非本议定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进口控制物质;从1993年1月1日起,任何缔约国都不得向非本议定书缔约国的任何国家出口任何控制物质。该《议定书》还就控制量的计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控制措施的评估和审查、数据汇报、不遵守情形的确定、资料交流、技术援助等做出了安排。但是,该《议定书》回避了发达国家破坏臭氧层的责任,包含有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歧视性条款,且科学论证不够,规定的限控物质范围太小,难以达到防止臭氧层继续恶化的目的,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批评。此外,《议定书》虽于1989年1月1日起生效,但直到当年5月130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0个国家加入议定书。再加上缔约国也普遍认为议定书存在明显缺陷,于是决定对议定书进行修改。经过1989年3月的“拯救臭氧层伦敦会议”、1989年5月的赫尔辛基第一次缔约国会议、1990年6月的伦敦第二次缔约国会议,终于在1990年6月29日通过了对《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 修正后的《议定书》在许多方面有了重大改进,基本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要求,并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上。因此,保护臭氧层的步伐大大加快。我国于1991年6月13日加入修正后的《议定书》。 全面推进“禁氟令” 为了履行《蒙特利尔议定书》中的承诺,2006年9月15日,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关于禁止生产、销售、进出口以氯氟烃(CFCs)物质为制冷剂、发泡剂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公告》(氯氟烃类CFCs是氟利昂的一种),中国要在2007年7月1日实现淘汰全氯氟烃和哈龙(指卤代烷的化学品,主要用于灭火剂)的履约目标,而中国将就此摘掉从1996年就戴在头上的帽子——CFCs最大生产和消费国。这意味着,目前中国的6家CFC生产企业和1家哈龙生产企业,除1条CFC生产线保留用于必要用途外,其他均需在2007年上半年关闭。7月1日后,空调、冰箱产品所使用的常用制冷剂——氯氟烃(CFCs)将全面禁用。目前,我国尚未停止使用氟利昂(CFC)制冷剂。但在欧洲,采用对臭氧层没有影响的R410a作为空调制冷工质,正迅速成为行业标准。日本空调市场每年700万套的家用空调销量中,有95%是使用R410a的环保空调,欧洲每年600万套的家用空调销量中,有50%是R410a环保空调,另一半是R407c过渡性质的半环保空调。 我国作为世界空调器生产大国,家用空调器行业总生产能力为2600万台到3300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1/3左右。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在我国空调业总体销量中,90%以上仍是对臭氧层有破坏效应的有氟空调。无氟空调占据的数量不到10%,且基本上都被销往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国内每年2600万套的内销空调中,无氟环保空调的比例微乎其微。 《蒙特利尔议定书》对R22的禁用期限有着明确的规定。即以1985年的生产量为基准,2003年压缩为65%,2010年为35%,2015年为10%,2020年全面禁止。发展中国家可适当延期至2040年全面禁止R22产品的生产。制冷产业此次全面“禁氟”,将使众多空调、冰箱企业面临成本大考。 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制冷行业已经及时调整方向,顺应环保的大势而为,以积极的行动促进了“无氟化”进程。 北极绿色环保宣言 相对南极来说,由于我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北极系统对我国的气候、环境、生态,甚至社会生活的影响比南极大得多,也直接得多。 科学家认为,中国黄土高原是由于北极冬季风将中部亚洲的尘土搬运过来而形成的,因而需要在北极地区对北极冬季风进行直接观测与分析。而进行亚北极带的植物多样性研究,将对改善我国农、牧作物品种大有好处。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进入世界经济大循环,北极资源开发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将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在全球环境保护方面举足轻重的大国,也与北极的环境改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出于对本国和全球环境的关心,中国有责任对北极的环境予以关注。“没有破坏的发展”是人类在北极或北半球实施的一种持续发展的最高目标。在这一目标下实现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土著居民,也有利于北半球甚至全球的环境与发展。 过去企业的一些对自然不友好的思想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日渐毁坏了与我们唇齿相依的自然环境,过去所取得的那些经济成就中,有不少是建立在巨大的环境成本之上的,而今天任何一位有一点眼光和起码责任心的人,都不得不将生态危机纳入视野,认真思考自己的不当行为与环境恶化的关系。环境保护事业需要企业家的共同努力。企业家在生态与环保上的自觉参与、积极响应、认真执行国家生态与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和制度,在解决我国环境问题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年以来,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与许多国内著名科学家曾多次亲赴北极进行科考,并呼吁解决环境问题,但收效甚微。 2007年,由众多科学家发出倡议、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制冷企业自发参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办的“探访北极,共建绿色世界——2007中国制冷企业北极绿色宣言公益行”活动,从一开始就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意义,并得到了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协的特别支持。此次活动,旨在增强人们对环境问题及采取措施保护人类环境迫切性的认识,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道理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并为将来取得更大的成功奠定基础,并将对中国及北极的环境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链接: 科学探险普及宣传中心,经国家事业单位管理局批准成立,隶属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专事于传播与普及科考探险知识,是中国从事科考探险普及宣传的主力军,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指定的对外传播机构。专注科考探险,紧紧围绕中国科考探险的研究项目,独家拍摄、权威报道,并与国内外的顶级媒体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的合作,致力于打造中国的“Dis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