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海霞
纺织产业是河南的传统支柱产业,曾在上缴利税、出口创汇、解决就业、促进河南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各种原因,河南纺织企业一度陷入困境。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全纺织行业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经过多年的努力,到2006年12月止,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已达937户,纺织企业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756.6亿元,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4.3%,初步形成了以棉纺织和化纤为主、服装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后配额时期的到来给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的河南纺织企业增加了新的动力。国际纺织品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使河南面临着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纺织产能在全球范围的扩张、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和非关税壁垒的启用等因素,也给河南纺织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本文采用OTSW法对后配额时期河南纺织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OTSW分析法也被称为倒SWOT分析法,其分析顺序与SWOT分析法恰好相反,首先分析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再分析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因为人们在制定竞争策略的时候首先看到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市场。所以先确认市场机会,然后根据企业的优势,判断企业是否能够把握机会以及是否能够避免市场上存在的威胁。 一、河南纺织企业机遇分析 (一)纺织品市场增长潜力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纤维消费总量保持了稳定的增长,纺织纤维消费增长的年平均幅度达3%左右。我国人均GDP已经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阶段。从世界各国历史来看,在这一阶段纤维消费会发生重大变化。2000年以来,我国国内纤维消费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未来5年-10年可能继续保持下去。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人均纤维消费量达6.6公斤/人,预计到2010年的国内纤维加工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15公斤/人。巨大的国际国内市场增长潜力,给河南纺织企业带来了高速发展的空间。 (二)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明显 随着沿海经济快速发展,资源约束越来越明显,劳动力、土地、电力等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幅上升,用工多的服装加工业、纺纱和织布业的竞争优势在逐步削弱。纺织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趋势明显。河南省毗邻三大沿海城市圈,劳动力资源居全国首位,是全国重要的火电基地和棉花生产大省,在劳动力、电力、原料等要素成本上比较具有优势,已成为沿海纺织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区。 (三)政策环境为纺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纺织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河南省支柱产业之一。在纺织业迈入新一轮发展机遇之际,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对纺织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关注,为产业发展构建了优良的外部环境。河南省“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继续强调了纺织工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一五”期间河南将重点“建设全国优质棉纺基地,培育中西部终端纺织品制造中心,发展化纤、织造和纺机三大行业,壮大20个特色产业集群”;纺织工业将重点建设307个项目、总投资441亿元;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034亿元、利税161亿元。 二、河南纺织企业面临的挑战 (一)纺织产能急剧扩张,挤压了行业利润空间 纺织产业由于其启动资金少,没有进入壁垒,而且技术成熟,加上国内外市场的大好前景,势必会导致大量的民营资本蜂拥而上、竞争激烈。再加上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不高,特色不明显,极易形成同行业之间廉价竞争,从而导致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减少。“十一五”期间,许多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把纺织业作为其支柱产业和实现城镇化的带动产业,2006年安徽、江西、河南、广西、重庆、四川等地的投资增幅均超过40%,产能扩张将难以避免。 (二)新纺织基地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纺织工业的迅猛发展,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灵活多变的所有制结构和大量涌入的民间资本,纺织工业在东部沿海一些城市地区蓬勃发展起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等地新的纺织基地一步步发展壮大。有资料显示,在新成长起来的四大纺织基地中,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纺织行业总产值的80%以上,出口占到70%左右,带动就业1000万人,新纺织基地发展势头锐不可当,经济能量引人关注。 (三)人民币升值使纺织品低成本优势削弱 从2005年7月19日开始,美元兑人民币交易价格由1美元兑8.70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此后人民币价值不断升高,在2006年贸易顺差依然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增无减,预计2007年的升值幅度可能超过5%。根据测算,人民币2%的升值幅度会使纺织行业销售毛利率下降0.09%。纺织行业属于微利行业,对企业利润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河南省纺织企业普遍议价能力弱,将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冲击。aihuau.com 三、河南纺织企业优势分析 (一)资源优势 河南省具有较明显的劳动力和原料等资源优势。河南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有近1亿人口,其中80%为农业人口,劳动力充裕,而且具有熟练纺织技术的劳动力丰富,这就使河南省的劳动力成本相对比较低。河南省棉花资源丰富,根据河南省统计局2007年1月公布的数据,2006年河南省棉花种植面积1200092万亩,棉花产量83万吨,同比增长22.6%。棉花产量在全国仅次于新疆和山东,居于第三位。显著的资源优势,在很长时间内都会成为河南省纺织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二)老纺织基地的产业基础优势 河南是我国的老纺织基地,具有产业基础优势。其中,棉纺织工业是河南最早发展的规模工业之一,具有相当的人才和技术基础,多年来棉纺织产品出口创汇一直是纺织行业的主要支柱。河南化纤工业后来居上,呈上升势头。现已仅次于棉纺行业,是河南纺织业的第二大子行业,是近几年河南纺织业经济效益的支撑。 四、河南纺织企业劣势分析 (一)产品附加值低,出口创汇水平低 河南省纺织企业开发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不足,自己开发创新的产品少,全省纺织产品仍未摆脱以低档产品、低附加值、初(粗)加工产品为主的格局。纺织行业历来是我国的出口创汇大户,尤其是后配额时期,更进一步强化了纺织行业的出口优势。但河南纺织企业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低,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很少,普遍缺乏出口创汇能力。2005年1月到12月的纺织品出口统计数据显示,河南2005年的出口总额为4.6亿美元,而同期山东的出口总额达到54.97亿美元。 (二)名牌带动作用不明显 河南的纺织产品主要是中、低档的初级加工产品,缺乏知名品牌。虽然河南省纺织行业形成了一些名牌产品,如“白马”牌纱、“神马”牌帘子布、“白鹭”牌粘胶纤维等,但总的看来,名牌产品太少,最终产品的名牌基本上是个空白。在国家公布的46个中国驰名商标纺织品名单中,没有一个品牌是属于河南的。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缺乏名牌将成为制约河南省纺织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企业间竞争多、合作少,行业自律的良性机制尚未形成 河南大部分纺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导致产品雷同,加上纺织产能的急剧扩张,大量的纺织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缺少“竞合”意识,在争取订单时仍以“杀价”作为主要手段,造成同行业之间廉价竞争,价格下降,利润空间减少;同时企业之间在争取关键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方面互挖墙脚,加剧了区内企业人力成本的上升。 五、河南纺织企业发展策略 (一)发展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我国传统纺织业走集约化、专业化的重要形式,它是市场配置资源、合理运用产业要素的客观要求。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产业集群将有可能使后起的国家超过原先在该产业上有优势的国家。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经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主要集中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上海等6省市的纺织产业,无论从企业数量还是产值来说,在全国纺织产业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老纺织基地河南发展纺织产业集群,有利于整合老纺织基地的各种资源,适应纺织业全球结构重组的变化,加强关联产业链接,使外部规模效益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 相对于东部沿海省份纺织业的迅猛发展,河南纺织业无论在规模、技术还是品牌方面都明显落后了。产能的过度扩张、产品雷同等因素导致企业很难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使企业避免卷入越来越激烈的低附加值产品的竞争,必须发展特色产业,逐渐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大豆纤维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由河南省农民发明家李官奇发明的大豆纤维获得了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际纺织界称为继尼龙、涤纶、腈纶、丙纶、锦纶、氨纶等之后的全球“第八大人造纤维”。 (三)发展自有品牌,创名牌产品 后配额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将迎来以品牌划分市场的时代。产能的过度扩张以及人们对纺织产品质量和品牌重视程度的提高,意味着谁的品牌影响力大,谁占领的市场份额就大。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从低成本价格扩张模式转向品牌竞争模式,从追求产品竞争力转向追求品牌竞争力。作为全国重要纺织基地的河南省,如何在通过技术改造增强企业有形资产竞争力的同时,创造并发展自身的品牌,不断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名、优、特、新产品,依靠技术进步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今后纺织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