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内需拉动全指导:政府的“粮”》
MBS下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RMBS)和商用物业抵押贷款证券(commerc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CMBS)两大类别。而RMBS又进而分出优惠利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prime RMBS)和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subprime RMBS)等。 还不止这些,还有CDO,CLO,CBO。 这些产品是对包含上述证券在内的金融资产实施再次证券化后得到衍生品,它们是担保债务债券(collamralized debt obligations,CDO),其基础资产池可包括高收益的债券、新兴市场的公司债券或国债、辛迪加贷款或其他次级证券(subordinated securities),其中也可包含前述的ABS、RMBS及CMBS。 CDO又可分为贷款担保债务证券(CLO)与债券担保债务证券(CBO)两大类别,其区别仅是资产池中贷款和债券类资产的占比不同。 CDO还可分为资产负债型和套利型。资产负债表型CDO一般由商业银行等自身持有大量基础资产的机构发行,其目的通常是为了改善资产负债管理,以更有效地转移信用和利率凤险,提高资本充足率。套利型CDO一般由基金公司等投资机构发行,一般通过购入特定证券(如高收益公司债券、政府债券)后重新组合包装后再出售,目的为获取价差。为达到利润最大化,后者往往伴随着财务杠杆的大量使用。
![第27节:第二章流动性之惑(10)](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14537874419.jpeg)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之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次贷衍生品呢?利用品种之多,进一步吸引了更大范围投资对象?是谁把它们深化、包装并推销出去了呢?次贷何时搭上了华尔街这列金融快车? 投行把次贷拉进华尔街 第三轮登场的是投资银行。投行介入次贷后,深化丰富了证券化产品,使之更加符合华尔街口味,从此把风险大面积引向了整个金融界。 投行在次贷危机中扮演的角色是包装营销大师,是投行把次贷拉进了华尔街,把这趟浑水搅得越来越浑。 次级按揭贷款在美国市场由来已久,由于是信用程度较低、收入水平不高的民众,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房屋抵押贷款,因此在将其证券化,并产生CDO(担保债务权益)之前,这类产品与华尔街的关联并不大,迟至1987年才有一家券商发行了第一只CDO。CDO的出现,因为它具有更细分,更高的收益率,更好的针对性的特征,而成为了最底层的次级按揭贷款和华尔街巨头之间沟通的梁。 最早收购贷款并将其证券化的,并不是华尔街投行,而是房地美。但自从一名精算师发明了一种可以快速对于CDO进行定价的方法后,CDO的流通性大增,在回报丰厚的情况下,华尔街投行们借着金融创新的口号进入这一领域,并迅速推高其规模。 投行登场了! 现在我们可以客观描述复杂的次贷证券化链条: 首先,像房利美这类金融机构大量购入住房贷款。 其次,金融机构将这些住房贷款的很大部分进行证券化,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实体,将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转移出自身资产负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