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西日报报道,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胡锦涛主席参加了广西代表团的审议,并与广西代表进行了亲切的会谈。其中与柳州市市长陈向群有这样的对话:
胡锦涛:"柳州几个老的国有企业,经过几年优化升级,现在发展情况如何?
陈向群:"现在整个柳州,老国营企业在市场的表现都非常好。比如柳工,去年销售收入达60多亿元,利润达4个多亿。" 胡锦涛:"目前在同行业中是不是排头兵?" 陈向群:"是排头兵,它有一个产品是全球销量第一。而且,去年柳工的销售已拓展到国外,出口突破1亿美元,现在正在走出去,做得很好。柳微2000年产量才10万辆,后来与通用公司及上汽公司合作,去年产量已经达到45万辆,成为微型车行业的老大,现在正在加快发展,管理水平和管理理念都有了质的飞跃。柳钢通过几年的技术改造,产量由当年的100万吨提高到去年的600万吨,并淘汰了所有的落后产能。还有柳汽,现在发展也很好,他们自主研发的几个车型,去年在整个市场不景气情况下,商务车销售很好。" 胡锦涛又问:"柳汽有没有与其他企业合作?" 陈向群;"是与日产合作,和‘东风‘一起纳入日产系列。" 胡锦涛:"最近两三年,柳州有没有受到洪水侵扰?十多年前我去柳州时,好几个厂房被淹了。" 陈向群:"没有,我们已经建设了防洪堤。经过1996年洪水后,我们痛定思痛,加大了防洪堤的建设力度。前两年水位达到83米,但都没有进城。" 胡锦涛问:"柳州的工业增加值在全区占多少比例?" 陈向群说:"工业增加值比例占26%,但规模工业以上利润我们占了54%,总产值占1/4。" 陈向群还告诉总书记,现在柳江治理得非常好,市区空气污染也大大减轻了。去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达到1083亿元,增长28%;工业增加值达到32亿元,增长22%。工业在增益的同时,能耗降低了3.96%,减排二氧化硫7万吨,减排氮氧化物2万吨。特别是柳化集团,去年引进荷兰壳牌进行技术改造,企业实力在全国化工行业中名列前茅。更可喜的是产量增加,能耗降低,排放了40多年的黄烟消失了,老百姓非常高兴。 柳州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得益于2002年柳州市政府提出的"再造工业柳州"的战略。该战略的核心,就是要顺应从2002年开始的中国重化工和城市化潮流,重振柳州的重工业,打造一个新柳州。 作为一个实例,柳州回答了或者部分回答了关于重化工以及城市化的怀疑和争论。 柳州的复兴和再造,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中国重化工和城市化的伟大进程。 对于一个没有去过柳州的人,想象中的柳州什么样子? 偏僻、小地方、落后、失意文人柳宗元、方言或许很难懂…… 这并非记者的杜撰,而是一个小范围调查的结果。柳州人或许会愤愤不平:井底之蛙的见识! 不过,如果换种方式:“你知道柳工吗?两面针、金嗓子喉宝、亦或花红药业呢?” 事实上,在很多人还对柳州感到陌生的时候,柳州的产品已经遍布全国: 柳州汽车产量超过50万辆;柳工轮式装载机产销全球第一;两面针牙膏产销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中药牙膏榜首,是中国公众最喜爱的十大民族品牌之一;欧维姆预应力锚具产品引领国内行业潮流;柳州食糖批发价格成为全国行业指导价…… 据统计,柳州拥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4个国家免检产品、40个广西名优产品,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名牌产品数量最多的地级城市。 2006年,柳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6.9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7%。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83.57亿元,增长28.0%。柳州拥有3400多家工业企业,11家国家大型企业、5家全国工业500强企业,1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3家销售收入超50亿元企业。 昨日的辉煌 1月下旬,记者来到柳州,恰逢阴雨连绵。不过,这并不能降低柳州的吸引力。据说,一批中央媒体刚从柳州撤离。呆在柳州的几天里,总能看到宾馆在举行不同主题的会议。而在我们要离开的那天,一家澳大利亚葡萄酒商正占据宾馆大堂作产品推介活动。 这并不奇怪,这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话题、机会自然也就多。何况,柳州还是个美丽的城市。 柳州市长陈向群认为:“在全国中等工业城市里,柳州的山水是最美的;在全国山水秀美的中等城市中,柳州的工业实力是最强的。”在柳州城里,无论站在哪里,都能看到点缀其间的山峰。而柳州市区三面环水的地貌更不多见,柳江水出乎意料的清澈。 早年,柳州水路发达,可直达广州、香港。与云贵诸省公路相连,与湘鄂赣铁路相通,因而柳州很早就享有了“桂中商埠”的美誉。 明清时期,柳州已经是广西较大的城镇,纺织业小有名气。当时,柳州生产的壮锦与蜀锦齐名,壮锦“多紫白二种,亦有诸色相间者。蛮女喜织之,纹最繁缛,间出售城市,价最高”。柳州尤以棺材制作出名,所产棺木用料上乘,制作精良,价格适宜,因而有谚语“吃在广州,玩在杭州,住在苏州,死在柳州。” 民国时期,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占据广西后,把发展新式工业作为振兴经济、加强军事实力的重要举措,柳州一度被确定为广西的工业中心,先后建起柳州机械厂、广西酒精厂等一批企业。1932年12月,柳州机械厂仿制成功两台木炭发动机,并用其中一台组装成一辆汽车,开到南宁供世人参观,李宗仁书“木炭车”贴于车上,并与白崇禧同乘在市区巡行一周,这是广西生产的第一辆汽车。 自柳州机械厂成立后,柳州的近代工业特别是机械、化工等在全广西占据了越来越重的地位,柳州因此在民国时期就被誉为“本省心脏”。 除了早已远去的辉煌历史,令柳州人念念不忘的还有上个世纪80年代那段岁月。 那时柳州已经是一个有着近2000家工业企业、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城市,“柳州制造”声名显赫,有“广西制造看柳州”之称。 当时,柳州电扇厂,产量仅次于上海华生电扇厂,接连几年名列全国第二。柳州冷柜厂一度产量也在全国排第二,仅次于广州万宝。电扇厂曾是柳州最早的亿元产值企业之一,冷柜厂更是风光,一度进入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的行列。还有多家企业生产电水壶、电饭锅、电炒锅、电火锅,其中以柳州开关厂的龙城牌最有名,产品行销国内。而一些资历浅的单位,也能很快取得成绩。像柳州市方便食品厂,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条方便米粉生产线,后来还出口斯里兰卡;从日用化工厂分出来的牙膏厂,很快把两面针牙膏做成国内名牌;从针织厂分出来的经编厂,短短几年间,效益跻身国内同行业前列。 1987年,全国42个最有竞争力城市中,柳州市排名第26位。1988年,工贸大厦的竣工使柳州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最先拥有百米以上高层建筑的城市之一,1991年,柳州成为全国5个自治区中首个工业产值突破百亿的城市,柳州市电扇厂、两面针牙膏厂、柳州开关厂等国企当时被誉为"八大金刚",威名远扬。不少国内同行来到柳州取经,海尔曾到柳州冰柜厂参观,玉柴也曾到柳州发动机厂学习。柳州一度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第二大工业城市。 盛极而衰 然而从1994年开始,柳州经济由盛转衰。"七五"期间,柳州年均工业总产值增速高达26%,而到"九五"期间,已经减至4.4%。1998年至2001年间,尽管经过调整,柳州工业增加值略有增幅,却始终低于全国3个百分点。 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柳州市在全国最有竞争力的城市排名中退至第68位,2003年退到了第85位,大大落后于广东的深圳、东莞、佛山等。尤令柳州人感到危机四伏的是,柳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及同处广西的南宁、桂林,连八桂大地昔日以贫困出名的百色市也叫板柳州。 柳州到底怎么了? 不可否认,天灾曾给柳州以沉重的打击。1988——1996年间,柳州经历了三次洪水,最严重的一次,市区90%的地段进水,主要街道水深8米多,全市水电供应中断达5天之久。三次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合计100多亿元,比1995年GDP总量113.9亿元还要多。但是,洪水并非柳州经济衰落的真正原因。 “城市超市和农贸市场上丰富的农贸产品和色彩斑斓的轻工业品宣告了中国短缺经济的结束。告别短缺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是当真正结束了中国经济一直被短缺所困扰的局面后,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依靠数量扩张、扩大生产能力的外延式发展的后遗症凸现出来,结构性矛盾也深入到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等更深的层次。” 市场的变化,以及东部沿海城市有力的竞争,使得柳州的家电行业、纺织行业等最终没能形成支柱产业。重工业风头不再,轻工业又不具竞争力,老工业城市柳州逐渐没落了。 柳州的境况并非个案。东北的情况更严重。1978年以来,东北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在持续下降,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缺乏动力的东北重工业发展举步维艰。据统计,2000年,东北地区国企下岗职工高达1000万人,几乎占全国下岗职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再造柳州 2002年,柳州开始酝酿改革,重振柳州老工业基地。 2002年7月,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在柳州召开,柳州首次提出了“再造一个工业柳州”发展战略:用5年左右时间,使工业总产值翻一番,争取到2007年达到800-1000亿元。为扶持柳州工业的发展,2003年自治区政府还特地从区财政中拨款4亿元用于柳州建设阳河新工业区。自治区理由很充分:广西的工业放在全国来看,分量不重。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发展,但是横向一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发展质量在全国的排位都比较靠后。而柳州是广西工业的"领头羊",广西加快工业发展首推柳州,因为不仅柳州工业门类齐全,更重要的是柳州工业实力雄厚。 2002年,柳州工业实现的总产值是300多亿元,用5年时间提高到年800亿——1000亿元,意味着每年增加100多亿元。显然,每年没有16%以上的高速度就达不到这个规模。在猫扑论坛中,柳州一网民认为:“‘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豪迈目标让柳州人重新拾起了久违的自信和霸气。” 柳州的再度崛起,从这一年开始。 2002年,上任伊始,市长陈向群就着手筹建柳州市土地交易储备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根据官方网站介绍,“中心”职能定位是“承担为政府调控土地资产、规范土地交易市场行为的职责,建立和完善有形土地交易市场和实施土地收购储备。进一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切实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秩序。” 很快,“中心”就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签订了23亿元的土地储备贷款协议,并于2004年全部到位;与中国建设银行柳州分行签订了5000万元的土地储备贷款协议,也2004年到位。柳州市成为广西取得土地储备贷款额度最高的城市,为开展土地收购储备及城市基础建设准备了资金。 与此同时,柳州的“城建大战”启动。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柳州市拆迁的房屋面积达130万平方米,一些历史遗留烂尾工程被拆除,这一年完成的城市建设和商贸大市场建设投资是前10年的总和。陈向群也因此被称为“陈大锤”。 陈向群认为:“工业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因为柳州有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推进才成为可能。反过来说,如果城市的框架没有拉开,城市功能不够完善,柳州的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遇到瓶颈,无法继续做大。”从2002年开始,老工业基地柳州告别了先前混乱无序的城市发展思路。 现在,享受着柳州城市的舒适,市民也认同了“陈大锤”当年的做法。跟柳州人聊天,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最近几年柳州的变化最大,越来越美了。” 然而,拉开城市框架只是振兴柳州的第一步,谈柳州经济的发展,还得回到工业上来。2004年,陈向群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断言说“没有工业的西部大开发,犹如纸上谈兵。西部老工业基地,可以说是西部腾飞的依靠。”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陷入困境的柳州,“和西部其他老工业基地一样,存在着传统产业比重偏高,发展后劲不足,城市污染严重,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面大,再就业困难等问题。” 在工业增加值占全广西四分之一的柳州,曾聚集了三十万产业工人。自1998年到2004年,下岗职工累计超过7万人。柳州也曾“请求中央将柳州市等西部老工业基地列入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范围”,这样柳州在工业园区土地规划利用、“林浆纸”一体化等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国债资金投入、企业上市等各方面获得政策倾斜支持。 不过,柳州没有坐等政策。 由于改造传统产业缺少资金,柳州不惜以送股份的方式,引进一汽、二汽、上汽国内汽车行业三大巨头重组柳州的汽车制造厂,搞活了整个柳州的汽车及零配件产业。 对于当时称得上“惊世骇俗”的举动,如今普通市民都表示理解:“反正都是国家的。从右手倒到左手,有什么不同?再说,厂子搞好了,也把周边一圈带起来了。” 独特的合作 据称,柳州特种汽车厂与一汽合作,是柳州把股权全部送给了一汽,使柳特成为一汽的全资子公司。柳州汽车厂与东风的合作,则是柳州无偿划拨给东风75%的股份。而与上汽、美国通用的合作,则是把柳州微型汽车厂84.1%的股权,全部无偿划拨给上汽集团,美国通用再注入资金,获得34%的股权,三方实现“中——中——外”合作,重组成立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把自己的股份白送呢?柳州的有关领导分析说,从表面上看,是把柳州的汽车企业股份送人了,但实际上国内三大汽车集团与美国通用、雷诺、日产三大世界汽车巨头的入驻,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还有技术、品牌和经营理念等优势。柳州的汽车制造行业虽然在自力更生的情况下发展到了一定规模,但要参与更残酷的国际竞争,需要注入新鲜血液,需要改良基因。 2002年合资前,柳州生产的汽车刚过10万辆,而到了2004年,合资一年后柳州全行业汽车产销量就翻了两番,突破30万辆。在全国12个超过10万辆产能的城市中,柳州汽车产销总量居全国第5位,其中微型汽车综合排名居第2位。到了2006年,柳州汽车产量继续快速增长,产量超过40万辆,微型汽车综合排位居第1位。 如今回头来看,柳州汽车业再也不可能找到比这更好的“合作”时机。随着经济的发展,2002年,我国人均GDP已经接近1000美元这一国际公认的轿车需求突增门槛,沿海重点城市已经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上海、广州等城市甚至超过5000美元。经济的增长以及被压抑需求的释放,使得中国汽车业迎来了2002年和2003年井喷式的增长。2002年,全国汽车产量达325.12万辆,同比增长38.49%,销售完成324.81万辆,同比增长36.65%。2003年的汽车市场延续了这种爆炸增长。 趁着汽车行业的好时光,柳州很快通过整车的聚散效应,初步形成了围绕三大整车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建设成为集微型客车、微型载货车、微型轿车、多功能客车、中重型载货车以及专用车等多种类型于一地的重要生产基地。柳州汽车在合资后快速推出了五菱微型车、乘龙专用车、风神商务车、特种汽车等新车型,市场份额逐步提高。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柳州五菱也都跻身工业企业全国500强。 如今,柳州市拥有各类整车和零部件生产企业220多家,总资产140亿元,从业人员3.42万人。汽车制造业已经成为工业柳州的第一支柱产业,总产出约占全市工业的三分之一。aihuau.com 当东北还在争执老工业基地改造思路时,柳州汽车业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柳州市力争在十年内,初步形成以整车及零部件为主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成为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圈乃至东盟的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制造业基地。"陈向群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柳州市将再投资六十亿元,到2010年形成年产汽车100万辆、发动机120万套的生产能力,力争汽车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创新的力量 除了汽车,柳州的另两大支柱产业分别是机械制造和冶金。 在机械行业,柳州拥有几块亮闪闪的招牌:中国装载机行业的排头兵柳工、建设部定点生产预应力机具的最大企业欧维姆、中国最大的无油润滑压缩机柳州第二空压机总厂等。 柳州媒体曾反问自己:为什么有着资本、人才和基础优势的东北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一度陷入困境,而并不具备先天条件的柳州却能成为中国重要的机械基地之一? 或许我们能从市长陈向群的这句话里找到答案:“柳州是我国一个老工业基地,国有工业企业所占比重很大。如果多年来不坚持自我发展,搞技术改造,走自主创新的路子,柳州也一定会像不少老工业城市那样渐渐衰落下去。” 柳工成立48年来,装载机产品技术在同行中始终占据领先地位:系列装载机采用了20多项新技术,取得了46项国家专利。在国内不少企业还在生产柳工第一代产品的时候,柳工已经在生产第三代产品,并储备了诸如"智能化工程机械"等第四、第五代产品技术。 柳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柳工,工资最高的是研究人员和技术工人。”柳工有一流研发队伍,建立了行业第一家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在内的一批国内行业学科带头人;有优越的研发环境,柳工每年产品销售总额的4%左右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保证研发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接轨,确保了柳工的技术优势。 柳工机械创造了许多个全国第一:第一台轮式装载机,第一台铰接式装载机,第一台高原型装载机,第一台井下装载机,第一台大马力装载机……去年,柳工集团各类产品产销量突破2万台,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总结柳工的经验,柳工董事长王晓华说"柳工之所以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始终站在前列,没有被跨国公司挤垮,就是因为柳工有3到5个核心技术。柳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不断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对手赶超的难度就越大,附加值也就越多。这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也是企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汽车、机械、冶金是柳州的三大支柱产业,也是传统支柱产业,依靠自主创新,三大支柱不但没有衰败,反而越做越强,2006年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钢铁产量超过500万吨、工程机械产量达2万台(套)。 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柳州规模以上汽车、冶金、机械三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6.73亿元,增长33.27%,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1.16%。其中,汽车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03.90亿元,增长31.18%;冶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4亿元,增长38.05%;机械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8.83亿元,增长27.14%。 柳州科技局办公室副主任介绍说,目前全市企业技术创新框架体系已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大大增强。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4个,自治区级技术中心14个,博士后工作站5个;22家技术中心有开发人员1750多人,其中高工261人,中级713人,其他技术人员776人;欧维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柳江造纸厂、柳工、华力等企业都有自己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共建合作伙伴;47户重点企业共建立技术开发机构53个,这些开发机构和技术中心除了为本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外,还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柳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十五”期,全市共申请专利1644项,获专利授权1106项,分别比“九五”期增加了112.67%和97.85%。“十五”期累计完成科技成果32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54项。 依靠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的推动,柳州经济重新返回了上升轨道。2005年柳州GDP达到519.9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800亿元,5年内"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工业发展目标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期末,广西柳州市的城区面积将由现在的九十多平方公里扩大到126平方公里以上,人口将由现在的九十多万增加到125万左右,柳州市将由现在的中等城市成为特大城市。 柳州利用原有的基础,发展重工业,走出了一条复兴之路,值得中西部城市借鉴。 本刊早在2004年《重化工时代来临》系列文章中就曾报道认为:“2000年之后,工业增长明显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导的格局,再次出现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势头。” “回顾中国经济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中国进入重化工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具有老工业底子的中西部城市来说,选择重工业是必然的战略行为。 目前中国的重化工时代还远未结束,从其它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来看,这一发展过程预计还将持续15-20年。对于中西部城市来说,振兴工业之路也将继续。 而对于柳州来说,随着中国—东盟经济圈的发展,又一扇财富之门正徐徐打开。 柳州三大支柱产业目标 ●汽车产业将形成以汽车生产为龙头,研发、物流、销售、展示、培训及汽车服务、汽车文化协调配套的汽车产业群。到2010年,汽车产业力争实现产值1000亿元,整车、专用车生产能力达100万辆,发动机生产能力达120万台,把柳州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影响、拥有自主品牌的汽车工业基地和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机械和电子工业产业将把柳州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争取列入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布点城市。到2010年,形成年产工程机械4.5万台、压缩机2万台、塑料机械1500台的生产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产品中广泛应用,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5%以上,全行业工业产值争取达到350亿元。 ●冶金产业将积极采用节能降耗、降低污染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实现钢铁、有色金属的深加工,中高档次钢材所占的比重大幅上升。使柳州建成世界知名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系列新材料的研发、深加工生产基地。到2010年,形成年产铁钢材800万吨、各种有色金属40万吨、镀膜玻璃240万平方米的生产能力,全行业工业产值达到6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