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安
“皇粮国税”天经地义,似乎不会有什么人硬生生地反对合理纳税,合法收税。然而,尽管收税难已多年困扰税务机关,如今转成全国达标者报税,也着实难住一大批人,回忆每笔收入是税前的还是税后的,还不能出错,操作起来真不容易
终于,“咣当”一下到了4月2日,年收入超过12万元以上的成功或不成功人士自行纳税的大限到了。
在这个日子之前,拧把的日子忐忑着。报,还是不报?逃,如何逃?从法理上讲,如果申报了个税但又不能保证申报的真实性,其后果可能比不申报更严重。因为不申报还可以补报,补报的代价不大,而申报造假将受到更为严重的惩罚。 在这个日子之后,可以断定,哗啦啦几百万、上千万的人士一下子就被置于违法境地。据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公布,到3月29日,纳税申报的人数为137.5万。照此计算,到4月2日申报人数不会超过200万人。而按税务部门的估计,目前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人数约为600万到700万。此前,3月7日,国家税务总局宣布,早已对2000多万人建立了纳税档案。当然是有钱人,仔细你的皮。 更令人恐惧的是,即使认真申报了,谁敢保证没留神就“欺君”了? 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11月才发布《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要求申报2006年一年的收入。有单位的,可以提供一年的薪金收入和纳税账单,“自行”申报一把,但谁能查清在过去的12个月中有多少笔银行存款到期?产生了多少利息?有多少零星稿费来了?挨着个儿地去报刊社找后账,某月某日某版的稿子可替咱缴了税?等等。直觉得国家税务总局是不是搞错了,是要求大家申报2007年的收入吧?国家大机关嘛,不会这么性急,这么不体谅公民吧? 超12万元自行申报当然是为今后征税作准备,对此还有很多话题,诸如财政收支预算的审议和公开,行政成本和浪费,公务员申报收入,每年税外收费万亿,纳税成本居高不下,纳税人家庭赡养成本,等等。除去这些有技术含量的话题,还有一个朴素的然而更为宏大的感受,就是,政府收税是越多越好吗?对公民、对社会、进而对政府,是好事还是坏事?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政治家、经济学家或法学家,而是一个文学家老太太杨绛。 2004年12月,杨绛写文章,大白话,震撼人心:“利息为什么要征税呢?老百姓存钱很不容易的,为什么要与民争利呢?唉,现在的事情呀。我自己倒是不在乎的,反正我穿得很随便,吃得也很随便,花不了几个钱,稿费还没有发就捐掉了(但之前已扣了税——王安注)。但老百姓太苦了。” 从这个例子,咱更加坚定,治理国家,一定要有搞法律、搞社会科学的人参与,如此才能有大的人文视角和关怀。 中国社科院财经与贸易研究所副所长高培勇支持了杨绛的感觉:中国税收近12年的增长是直线型的,这是在没有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没有政府支出规模跳跃式增长、税收制度基本没有大的调整的背景下发生的,这种罕见和特殊的增长轨迹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都是一大奇迹。没错,这奇迹中还包括了杨绛说的利息税。 当然,国家税务总局的官员有自己的看法: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在21%以上,发达国家高于30%,而我国只有18%。 话说到这份儿上,还有挣巴的必要吗?难道你比税官还权威?于是,你还要提1960年日本池田勇人启动10年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2007年2月香港政府唐英年动用203亿元推出多项税收宽免及一次性回馈措施,不是徒劳吗? 当然,杨绛老人家也徒劳了一回,说了白说,但她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