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国经济内需拉动全指导:政府的“粮”》
华尔街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破碎的格拉斯 2008年9月21日晚间,美联储发表的一份声明显示,华尔街五大独立投行所余最后两家将改弦易张--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已获批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接受美联储监管。转型的申请是在布什政府筹划为金融业输血7000亿美元的背景下,由两家公司主动提出的。 事实上,几天前,大摩和高盛还坚称无意染指商业银行,称其有足够财力支撑其成为华尔街上的最后两家大投行。 突然间风云变幻,只说明两家公司对于各自的筹资与投资模式已经丧失了信心,不得不寄希望于吸收商业银行存款以及从美联储获得更多贴现窗口融资来实现缓冲,从而减少其对短期融资的依赖,避免重蹈雷曼、美林和贝尔斯登的覆辙。 显然,背后的根本原因并不令人感到陌生--流动性严重不足。业内人士猜测,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的实际亏损可能要比外界预想的大很多,这从它们"变身"的渴望和速度可以看出。

摆在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家公司面前的道路将是混业经营,目前两家公司都设有吸收存款业务,并预期逐步扩大该业务。除了吸收存款外,他们将可以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永久享受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3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因濒临破产而被摩根大通收购后,美联储曾授予投行从美联储获得紧急贷款的权利,尽管这一授权只是暂时的。 当然,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后,大摩和高盛将面临比原来严格得多的监管程序,比如更严苛的披露制度、更高的资本准备金以及更多风险投资的限制等等。 俯视全球金融界的投行就这样轻易被"招安"了。 就在一年前,华尔街的投行们还无一不视银行监管为金融业发展的绊脚石! 在他们看来,商业银行需要受存款准备金限制,还要受到监管部门有关商业银行可从事业务范围的规定限制,而投行发家的关键就是想方设法将针对投行各项业务的监管降至最低。一直以来,大摩和高盛等独立投行成功的秘诀正是在鲜有的外部监管下,积极介入高风险投资,进行杠杆交易,利用巨额债务丰盈利润。 高盛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发表的一份书面声明中表示:"我们相信,在美联储的监管之下,高盛会成为人们眼中的一个更安全的机构,一个拥有低负债资产负债表并提供更多元融资渠道的机构。" 摩根士丹利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晋桁亦表示:"新的银行控股结构将确保摩根士丹利处于当前可能的最强健的状态,利用其稳定性和灵活性在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上攫取机会。" 对于两家公司来说,或许这是危墙之下不得已的生存之道。 但对于华尔街来说,二者的转型则可能意味着一个标志性的转折--一个将华尔街带回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发布以前的转折! 正是这部诞生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法案确立了美国金融业银行、证券分业经营的模式,将投资银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严格地划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