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面临着油价上涨的挑战。中国近来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汽车销量在以每年100万辆的速度增加。同时,为给国家庞大的经济提供发展动力也对石油有着很高的需求。因此,满足能源需求的压力十分严重和迫切。 眼下,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得益于政府的燃油补贴,还没有完全感受到攀升的油价所带来的震惊和冲击。目前中国的成品汽油零售价约为每升5.2元人民币(约合每加仑2.85美元),这比美国消费者所付的油价低了30%,比欧洲平均价格低了近70%。 但是政府的这种财政支持不会永远继续下去。据统计,燃油补贴使得中国政府每年从国家税收中拨付上亿美元(甚至更多)。随着汽车销售增长的步伐加快,这一支出在未来只会增加。 一种长期可行的替代能源十分必要 千禧年后,中国越来越多地在汽车上使用乙醇汽油(由90%的汽油和10%乙醇组成的混合物)。2005年,乙醇汽油在中国汽油消费总量中占有20%,这一比例预计到2010年将攀升至40%。 这是一种积极的趋势。但乙醇汽油的成分中汽油所占比例依然过大,从长期看未必是解决之道。 柴油燃料是另一种被中国政府所研究的替代能源。柴油引擎与之前相比更加清洁、稳定和安静,效能优势比汽油引擎大很多,燃油经济性通常能高出25%到30%。 然而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柴油消费国,并且需要把这种燃料更多地使用在火车、重型卡车、船舶、大型制造厂和其他设备等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领域。将柴油引入汽车市场可能会对中国的柴油供应造成更大的压力。 第三种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进似乎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支持——混合动力技术。 混合动力技术使用由一个小型传统内燃引擎(与电池组相串联工作)和一部电动机组成的联合体来驱动汽车。混合动力车在尾气排放方面比一般的内燃机驱动汽车清洁,在燃油经济性方面也公认较为高效。同时,混合动力在中国很多大城市里“走走停停”的都市交通中最能体现出效果。 此外,J.D.Power&Associates最近的一份有关中国消费者的报告显示,潜在购车者相对于纯电力、液化石油气和柴油等替代能源来说,更喜欢混合动力产品。 2006年,一汽-丰田开始组装中国第一款混合动力车型——丰田普锐斯(Prius)。不久之后,本田于2007年将混合动力版思域(Civic)引进中国市场。通用汽车(通过合资的上海通用)则预计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推出混合动力版的别克君越(Lacrosse)轿车。 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也有所作为。今年1月的底特律车展上,比亚迪汽车揭幕了概念车型F6DM,其最大特点是采用“直插式”混合动力,能像普通电器一样在家进行电池充电。而在4月的北京车展上,共有12款混合动力以及10款使用其他替代能源的车型进行了展示。J.D.Power&Associates预计,到2010年中国市场将会出现大约30款混合动力车。 虽然前途光明,但是混合动力车型同样面临着挑战。首先,技术相对新,意味着价格也相对高。一辆丰田或本田的混合动力车售价超过25万元人民币(约合3.62万美元),比国内同等的中档轿车贵了一倍。因此销售量相当低——自2006年面世只在中国市场售出几千辆。 其次,类似“第22条军规”的逻辑悖论出现在了混合动力电池的生产中。电池生产商不愿意在电池生产上投入大量资金(因为成本昂贵),直至市场需求大增;中国消费者对混合动力汽车的需求只有在价格降低后才会快速增长;而电池的售价也只能在厂商达到一定生产规模后才能下降。 必须做出让步 做出这种让步或许不会太远。鉴于现在国际油价的压力,有推测称中国政府或将取消对燃油的补贴,最快可能在北京奥运会之后。
![中国基础能源 中国寻找能源替代品](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21362681643.jpeg)
如果这成为现实,油气价格的上涨最直接地可能迫使消费者考虑更小的引擎和车型。从长期看,其他类型的替代品(特别是高燃效的混合动力能源)将会变得更加重要。 作者:王苒(KatyWang),J.D.Power中国项目经理 翻译: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