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快乐力”(GNH)研究,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全球展开,成为21世纪的新显学。 2006年7月27日,一份包含全球178个国家,最新的国家排名出炉,立即吸引全世界目光。因为,它所使用的指标,不是一般的经济指标,而是“快乐”。 这份报告,称为“世界快乐地图”(WorldMapofHappiness),来自英国莱斯特大学社会心理学者怀特(AdrianWhite)。在报告中,北欧小国的丹麦,被选为全球最快乐的国家。 位处喜马拉雅山麓下的不丹,排名全球第八快乐的国家。人均所得仅1400美元的不丹,她的快乐名次竟与最高人均所得国卢森堡相同(两国同分)。 “最快乐的穷国”不丹,人均所得仅卢森堡的四十三分之一,却在“快乐”上,把富国,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七大工业国(G7)先进国家,全都比下去。 为什么穷国会比富国快乐?财富买不到快乐吗?怀特指出,“大体上,拥有健康、高所得,与教育机会的国家,人民比较快乐。”而财富,虽然可以带给人一定程度的满足,却无法让快乐极大化!因为财富与快乐的相关系数仅为0.52,低于健康(0.62),与教育(0.51)相近。 美国挤不进前十名,日本名列八十八 不光是怀特,越来越多学者,投入快乐的研究,而民众对快乐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根据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的调查,高达81%受访者认为,政府应该更重视如何让人民更快乐,而非更富有。 因为多项研究发现,全球多数族群,从美国、西欧到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远比五十年前富裕,却没有更快乐。”伦敦政经学院教授莱亚德(RichardLayard)在《快乐经济学》(Happiness)一书中指出。日本是最好的例子,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所得是不丹的25倍,但是在“世界快乐地图”排名中,却屈居第88名。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是许多第三世界落后国家向往的天堂,却只能排名第17,连前十名都无法挤入。

从西半球的美国,到东半球的日本,这些富国过去半世纪的发展进程错了吗?又错在哪里? 原因是许多发达国家,在20世纪后半期,都把发展经济、提升GDP,列为国家发展的最优先要务。以日本为例,在过去的30年间(从1970到2000年),GDP劲扬近七倍,但同一期间的快乐程度,根据荷兰鹿特丹伊斯拉谟大学维恩哈文教授(RuutVeenhoven)主持之“世界快乐数据库”(WorldDatabaseofHappiness)的长期调查研究,却几乎停滞不前。 显见,“金钱买不到快乐”这句俗话,确有其学理上的意义。 若更深入分析,将快乐与财富的相关性,绘成一坐标图,以快乐程度为纵轴,人均所得为横轴,从图中的分布来看,财富对于快乐的影响,呈现边际效益曲线。亦即,超过一定状况后,每多增一分财富,所能“买”到的快乐,呈现效率递减。 人类对物质富裕的适应力太快 莱亚德指出:“当人们更富有,额外收入所能增加的快乐,就会越来越少。”因为人类对物质富裕的适应力很快,一旦“适应”了,物质带来的快乐感便大幅消退。 但是物质的重要性,在20世纪不断被强化,莱亚德甚至形容为:“资本主义的好处,被过度夸大。” 亦即,当我们一心追求经济发展的过程时,却几乎遗忘,所谓GDP,是人类追求快乐的手段,而非目的,是中间过程,而非终极价值。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从电视上看到的,不仅是道琼指数或生指数,还包括跟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幸福指数。”在经济学重镇的芝加哥大学,奚恺元接受台湾《商业周刊》专访。他正倡导一项新的研究方向,称之为“幸福学”(Hedonomics),尝试以严谨的理论,研究如何极大化人类的幸福与快乐。国家如何提升国民快乐,发展为既富有且快乐的国家,对于亚洲后进国家,格外有其意义。以亚洲四小龙为例,在“世界快乐地图”排名都不高,新加坡排名49,香港与台湾同列名63,韩国则为第100名。 台湾《商业周刊》2007年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