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灾难和教育的拔河



文/龙应台

    《财经》杂志/总178期2007-02-0500:00:00

  我承诺将致力于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其科技的应用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念。

  美国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誓词(StudentPugwashUSA)

  为何CEO

  怎么面对全球化的大浪来袭而不被淘汰,显然已经是很多人的焦虑来源了。针对这种焦虑,各形各色的因应全球化“指南”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显学,题目叫“迈向卓越”或“菁英必读”的书籍和杂志永远被摆在机场书店进门最显目的展示台上,告诉你如何往上爬,变成跨国企业的高级经理人CEO。

  我讶异的是,为什么全球化的挑战是以这种面貌出现呢?这里有两个明显问题:第一,何以你只看见强者却看不见弱者?跨国企业的发展固然促进全球经济和信息的快速流动,但是它同时蕴含着阴暗面——譬如全球经济游戏规则的不公平,譬如强势经济带给弱势经济的文化倾斜,譬如儿童劳工的人权和大企业对落后地区的剥削等等。为何“指南”只教你如何加入全球化的“强者”队伍,却不教你如何关注全球化的弱者,为他们说话,为他们行动;为何不教你如何加入先觉者的行列,检验全球化的竞争规则,批判全球化的恶质发展?

  问题之二是,何以你只看见“竞争”却不看见“合作”?我们都知道,在一条逐渐下沉的豪华轮船上去抢它电影院里最好的位子没有意义,那么在全球暖化、海面上升的地球村里,缺乏宏观与深忱思维的竞争又有什么意义?全球化真正的议题是人类如何透过合作来保障地球环境的永续可能,透过协商来解决超越国界的贫穷、疾病、战争、人权等等问题,怎么到了我们的书店里,全球化的教战“指南”却只剩下如何在全球化的新游戏规则里竞争得利,抢先挣钱?

  全球公民意识

  培养“全球公民意识”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很多先进国已经注意到全球公民教育的重要。一个典型的澳洲全球公民教育网页,探讨的议题包括儿童权益、沙漠化、教育、和平促进、环境永续、脱离贫穷、艾滋病、水资源、人权等等。

  点进“沙漠化”一栏,首先学的是关于“沙漠化”的常识:

  1.全球三分之一的土地属于不可耕的沙漠地。每年有六百万公顷可耕地因为沙漠化和土质恶化而成为不可耕的荒地。

  2.全球一百一十个国家受到沙漠化影响。两亿五千万人直接或间接受害于沙漠化,其中大部分是贫穷地区的人民。

  3.百分之二十七的中国国土已经沙漠化,并且每年有两千四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变成沙漠。约四亿人口居住在这些不可耕地上,沙漠化带给中国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六十五亿美元。全球每年的经济损失大约四百二十亿美元。(联合国资料)

  如果学生挑选内蒙古作为研究课题,教学手册建议老师将学生分组,以六个不同角色和立场来进行研究和辩论:蒙古牧民,中国官员,国际环保组织,志愿者,旅游业者,观光客。牧民对沙漠的历史情感、传统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以及他的经济需求,与政府官员从国家治理出发的认知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国际环保组织所注重的环境层面,很可能和当地推动沙漠观光旅游的业者利益有直接冲突。观光客在享受越野车横扫沙漠的同时,又必须要有什么样的常识和价值观,才不会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共犯”?要解决内蒙古沙漠化的急速扩大问题,这六个认知不同、立场矛盾的团体需要如何处理彼此的矛盾,才可能找到真正可执行的解决方案?

  认识问题之后,是行动。网页接着告诉学生,在防治沙漠化方面澳洲政府已经有了什么具体作为,联合国以及各国政府又做了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能做什么。

  加拿大一个典型的教学网,议题之一是艾滋病的问题。第一步,是知识的建立。

  知识,可以是数字和地名的背诵,也可以是复杂思辨的挑战。关于艾滋病的解说,内容竟是这样的:

  自从一种抗艾滋的新药(ARV)问世之后,北美洲的艾滋病患者就得到某个程度的重生──他们虽得病,还可以正常生活。但是药价昂贵,一个人一年至少一万美金,是病人更多的南方国家所负担不起的。巴西政府因此研究ARV的成分而发展出制药方法,在一九九七年开始生产,药价只需三百美元。巴西打算将这低价的药外销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使穷人也能得到治疗。但是这个做法却违背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原则。原生产药厂也强调,如果研发新药的知识产权不被维护,将来就不会有人愿意投资于新药的研发,对医药学的发展将是严重的打击。

  学生们必须研究和辩论的是:穷人的治疗权和研发的知识产权都是极其重要的原则,但是两者相冲时,怎么办?WTO如何解决这样的两难?专家们对WTO这样的组织又有些什么样的批评?

  国际乐施会的公民教育网页非常注重个人行为对于全球环境影响,学生认识到的数字是这样的:

  假定你一天喝两杯咖啡,那么你一年就喝掉三十四加仑的咖啡粉,它来自十八磅的咖啡豆。假定这些咖啡豆产自哥伦比亚,就意味着你一个人一年要用掉十二株咖啡树。要栽培这十二株咖啡树,农人需要用十一磅的化肥。你的一天两杯咖啡等于一年有四十三磅的咖啡残渣流入并且污染哥伦比亚的河川。

  原来全球化一点儿也不抽象,它就和每一个人在每日生活里所做的大大小小的决定有关。全球的未来,就是每一个个人的责任。学生认识到,自己买来穿在脚上的名牌跑鞋可能是富国的厂商剥削贫国横夺暴利的成品;超市架子上某个进口米特别便宜,可能是以本国农民的生计为代价;美化自己房间所用的原木建材可能直接促成原始森林的大片砍伐和水土的流失;在餐厅里点选特殊的美食可能使世界的物种减少。

aihuau.com  这样的课程,教学对象是小学生而非大学生,显然公民教育得从小学着手。先进国家的公民教育,早已不再是传统的“爱国教育”,“爱国”已不足以保存自己;从前所标榜的道德标准──不外乎忠诚礼义勇敢负责等等,也早已转换为对于地球和全球社区的关怀和行动。

 龙应台:灾难和教育的拔河
  大学生的基本配备

  美国学生组织StudentPugwashUSA所拟的大学生誓词是这样的:

  我承诺将致力于建设一个美好的世界,其科技的应用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念。我拒绝将我的所学用在对人类或其环境有害的任何方面。我的事业追求务必以道德为优先考虑。此后个人生涯将压力备至,然而我签此誓言以表达我的认知:每一个个人承担起他的责任是迈向世界和平的第一步。

  这样宣誓的大学生显然已经认识到,努力打拼变成一个公司总经理不是惟一的人生目标,如何让地球永续,让世界公平,是一个更值得追求的志业。

  所以,对于“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基本配备”这样的大哉问,我的不怎么“时髦”的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思辨的能力。孔子的“慎思明辨”永远不过时。马丁路德金加以诠释:“教育的目的无他,就是教会一个人如何评估事证,如何判断虚实,如何厘清真假,如何分辨事实和虚构。”社会愈开放,价值就愈多元,黑与白之间就愈多层次复杂的灰色,如何判定是非真假成为全民课题。如果人民没有思辨的能力,徒有民主制度是没有用的。

  第二,知识的建立。当我看见澳洲的小学生在学习内蒙古的沙漠化问题,德国的初中生在探讨南亚海啸所引发的贫富不均问题,加拿大的高中生在辩论欧盟和美国农业补助政策对加勒比海贫国的伤害,英国的社区学校在讨论全球暖化的因应对策,心中不免惊骇:中国的学生在学什么?

  萧伯纳曾经极其讽刺地说,大学生在毕业的那一天起,就要努力去忘掉学校教过他的东西,才能真正面对社会。我也想说,在一个讯息封闭、心态内视的社会里,大学生必须自力救济,怀疑所有领导人和教育官员的论述和话语,建立自己的知识库,越过目光短浅的政府,越过低智能的媒体,自立与全球的知识网接轨,才能真正地面对二十一世纪。

  第三,行动的能力。在整个华人世界里,素质最高、行动力最强的公民群体其实就在台湾。街头的动员示威、行政手段的抗议、压力团体的运作、国会程序的翻案、媒体的调查揭弊、司法途径的争取、社运团体的串连等等,台湾人远远走在先锋,但是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公民社会正在兴起。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可以以极大的格局走在社会大众的前面,带头关心全球议题,开创社会风气。

  第四,品格的培养。不知道是什么促使马丁路德金在一九四八年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

  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一个人深刻的思考,并且善于思辨。但是如果教育停止在这里,那么教出来的很可能是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对社会危害最大的人,通常就是最擅思辨但是毫无品格的那个人……我们必须深深记住:头脑聪明是不够的,头脑聪明加上品格,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

  他是在说希特勒吗?他是在说我们所目睹的那些强权者吗?如果我们的大学生得到一流的专业训练,却不知同情心、正义感、廉耻为何物,如果他善于思辨却无法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为分际,如果“道德”在他的价值观里没有一个基础地位,我们只不过在培养将来很有能力危害社会的人罢了。

  核心价值的永恒

  四零年代的大学生教七零年代的大学生:思想的锻炼、道德的勇气、知识的责任、社会的承担。七零年代的大学生教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思辨的能力,知识的建立,行动的参与,品格的培养。两相对照,我所说的,有哪一件,不是罗家伦和萨特说过的呢?

  也就是说,六十年来,人类社会的变化何其之大,而核心价值的变化又何其之小。罗家伦和萨特所处的都是尸横遍野的血腥时代,他们思虑的是,要怎样才能避免文明的腐蚀或毁灭。今天的世界,表面上科技猛进,物质发达,但是当年最关键的问题──怎样才能避免文明的腐蚀或毁灭,今天却因为科技发达和全球化而更为致命,更为迫切。

  今天海峡两岸掌权的都是七零年代的大学生。掌权者愈是在乎权力,胸襟和眼界就愈是偏狭。

  如果说今天的大学生有什么优势的话,我想他们趁着年轻的理想特质,挟着全球化的新知磅礴,可以用最清新的品格和最开阔的全球视野来挑战七零年代的大学生,也挑战自己的成长。

  龙应台:作家,现任教于台湾清华大学及香港大学

[email protected](欢迎来信,虽然不一定能回)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176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推荐阅读:龙应台——目送

原文地址:推荐阅读:龙应台——目送作者:meihong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枒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

读者在线阅读_1964_龙应台 目送龙应台在线阅读

读者在线阅读_1964 龙应台  不曾出席过同学会的我,今天去了小学同学会。五十六岁的我,想看看当年十二岁的玩伴们今天变成了什么样。  那是一九六四年,民国五十三年。  一月二十一日,有湖口「兵变」。  一月十八日,纽约宣布了建

龙应台——文人做官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

内容简介:  14年前,《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声怒吼,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开始了她的杂文《野火集》专栏,短短一年,就像野火般地向四面八方奔窜燃烧起来,掀起一股“龙卷风”,锋芒所至,震撼了台湾岛无数读者的心灵。随后

龙应台:做守法的受难者,还是违法的反抗者?

龙应台:做守法的受难者,还是违法的反抗者?一个制度无力保护个人的时候,个人有没有权利保护自己?如果“法”的存在是为了“个人”,为什么“个人”却经常要为了“法”而牺牲呢?龙应台:难局有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头,你大概不认识。他已经七十岁了!深

声明:《龙应台:灾难和教育的拔河》为网友尛懒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