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企业通常扮演的角色,是站在幕后的支持者。然而,此次汶川地震期间,一套交付给国家地震局的地震现场应急通信部署系统,让华胜天成冲锋在了前线,保障了地震期间至关重要的通讯信号的传递
□记者 袁瑛
刘建国的十三天 5月12日是刘建国很难忘记的日子。这一天,他和女朋友的结婚证刚刚办了下来;也是在这一天,汶川大地震爆发,他作为北京华胜天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0410.SH)企业通信与集成事业部的工程师,被派往地震灾区现场,度过了生命中难忘的13个日日夜夜。 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凌晨,刘建国就和一名同事带着应急通讯系统,跟随国家地震局的救援队进入到都江堰震灾一线,另外一组工程师则奔赴绵阳,跟随铁道部领导专列前往灾区进行通信保障。“国家地震局应急通信指挥的技术保障,这是我们的定位。”华胜天成企业通信与集成事业部总经理徐淮明,在刘建国等人出发前,斩钉截铁地下达了明确的工作目标。 北京所感受到的微弱震感并未让刘建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直到隔日凌晨,飞驰在从成都奔赴都江堰的路上,看到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军车和救护车呼啸而过,他才意识到自己将要迎接的不是一次普通的抢险。 5月14日的都江堰指挥部已经忙作一团,刚刚到达的刘建国和同事在与现场指挥沟通之后,迅速将工作重点集中在两条通信线路的抢通——现场与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以及现场与四川、河北地震局以及国务院总指挥部(中南海)。与此同时,协调部署应急通讯车分赴汶川、绵阳等重灾区。 此后的13天里,通过利用VSAT通信系统、海事卫星、W:MAX以及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等目前最先进通信技术,刘建国和他的同事们打通并保障了灾区前线、指挥部以及大后方之间的通讯连接,还通过视频通讯解决方案将灾区的现场信息发布出去。“回良玉副总理就是通过我们架设的通信视频,从成都向前线的救援人员发去慰问的。”刘建国不无自豪地对记者回忆说。 感到自豪的还包括华胜天成身处后方的员工们。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他们的MSN签名都在说着同一件事:“我们为汶川地震提供了应急通信设备——关于地震的数据、权威报告以及图像都是由我们的系统来传送的。” 华胜天成为国家地震局提供的这套系统,叫作“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这套系统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通信技术。“从整个现场来看,对我们的要求就是在不具备任何条件的情况下要保障把通讯信号传过来。”华胜天成总裁王维航对《商务周刊》说。 如果说刘建国身处的都江堰指挥部是发出命令的“大脑”,应急通讯车则是深入地震现场搜集信息的“触角”。每到达一个塌方点,通讯车上的技术工程师会通过通信系统,将一定范围内的灾害情况通过视频、数字等各种手段传回指挥部。在车辆到达不了的区域,则采取“单兵作战”的方式——由救援队员或工程师背着一个安装有WiMax无线局域网的设备,即使是在山区内10多公里的地方,都能够将第一手现场图片和声音传送回来。王维航说:“通过单兵、现场、后方指挥部,然后直接连到国家地震局的国家应急指挥中心和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我们构架起了一个顺畅的通讯网络。” 5月25日,经历了高烧不退和13个日夜奋战的刘建国终于返回北京。“他瘦得都不成样了。”同事们看到他心疼地说。不过,这样的辛苦也换来了回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华胜天成在这次灾区应急工作中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华胜天成提供的这些设备以及服务,对于在灾区现场开展视频会商、灾情报告、灾情数据传输等应急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6月中旬,华胜天成又接到了来自铁道部办公厅发来的感谢信。 突如其来的一场“实战”事实上,汶川大地震是华胜天成自2006年承建国家地震局应急救灾系统中应急通讯部分完成后的第一次“实战”。没有人想到,这次实战来得这样突然。 “在美国‘9·11’之后,国家就开始着手公共灾害处理方面做了一些准备。”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商务周刊》说,从2005年起,中国的一些国家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开始研讨如何应对突发性的公共灾害。随后发生的印尼海啸加快了这方面的研究和具体的工作进程。华胜天成正是于2006年底成为国家地震局的应急通信供应商。 王维航也是在“9·11”之后对“保障通信系统顺畅的重要性”有了最早的概念。“‘9·11’的时候就发现牺牲了很多救火队员,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之间的通信系统不通。大楼倒塌时,通信系统已经不能及时通知他们撤离。”王维航认为,“如果几个部门之间的通信系统是共享的,一旦出现倒塌险情,马上通知消防队员撤离,就不会有这么多人牺牲。” 与此同时华胜天成成立了应急通信事业部,这个事业部的业务方向有两个,一是灾难发生时的通信恢复,二是“平安城市”的建设,包括地铁、隧道等的应急通信。 2006年12月,华胜天成开始承建专为中国地震局应急和灾难恢复搭建的通信系统,华胜天成企业通信与集成事业部总经理徐静江对《商务周刊》介绍说,这套系统主要的职责,一是如何在第一时间把通信线路完全建立,包括如何利用海事卫星来传递信息;第二,在当地没有电源、没有供水补给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设备长时间稳定工作?第三,如何保证在这一情况下,各种需要的通信设备包括它的图像等等能够完整无缝地链接?第四,如何利用近端的无线通信、高端的卫星通信和远端的完善固定网络,实现全球整个通信的联动。“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从人员、通信线路到资源综合都是比较大规模的。”华胜天成首席技术官杨淮说。 该系统于2007年12月完成系统集成,2008年1月通过验收。仅仅4个月之后,这套系统就在汶川地震中接受了考验。 地震期间,在刘建国等工程师前线作战和其他工程师的后方配合下,“在地震发生的第一个星期,大家所熟知的数据图像很多都是从华胜天成的这套应急通讯系统中发出的,包括国家领导人列车专列上的部份通讯保障工作”。华胜天成首席技术官杨淮介绍说:“总的来说,在现场的现实条件下,我们做到了所有设备的架设、所有的通讯环节都非常通畅,没有任何故障发生。” 同时,据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负责人介绍,该套应急系统属于“十五”规划的最后一期,也是该系统的第一期建设,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于地震应急系统的投资预算已经加大,同时,各省地震局都进行了追加投资。对华胜天成来说,这不仅代表着订单数额的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大地震过去之后,对于应急系统的完善和增强工作仍将持续进行。 灾后重建进行时 在汶川大地震后对于公共灾害应对系统的关注大大加强这一背景下,坐在位于北京学清路的总部大楼里,王维航和他的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华胜天成在震后进一步加强对于灾害应对系统的研究和投入的想法。 “进一步完善地震局的应急通讯系统将是灾后工作的一个重点。事实上,我们在此次地震现场所做的打通通信环节,只是我们工作的第一个层次。”杨淮介绍说,通信环节顺畅后,大量的信息包括音频、视频文件在系统中传送,针对信息的采集、信息的确认、信息的分类、信息的加工、信息发布的渠道等如何进行管理,是杨淮和他的技术团队们目前已经开始准备的下一个计划。杨淮形象地比喻说:“当你把路打通了,如何有效管理路面上的交通情况,将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不难理解,不同的信息服务于不同的人群,例如大地震过后的“余震信息”,当精确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大面积发布可能会制造恐慌,但如何让关键人员和机构,例如医生和医院,做到提前预防,就要依赖于信息的有效管理和传递。与此同时,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服务于现场管理,将是应急通讯系统日后发展的第三个层次。 汶川大地震给华胜天成带来的演练不仅是应急通讯系统,还包括IT的灾备机制。王维航回忆道,地震发生之初,四川省的新闻网站因为访问量激增,造成网络瘫痪,人们对地震现场各方面的信息了解不到。在北京总部,华胜天成一天内帮助四川政府解决了服务,优化了网络。 事实上,自2003年开始,华胜天成就开始承担很多针对关键商业、关键应用的灾难恢复业务,最典型的例子来自“银联”运营业务的应急灾难恢复。王维航介绍说,中国银联的数据中心设在上海,为防止未来发生地震、战争、火灾等情况下数据中心可能遭受毁灭性破坏,华胜天成为银联数据中心提供了一套灾备系统,保证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恢复数据,保持服务不间断。 过去几年内,华胜天成的客户包括电信运营商、金融、邮政企业。以中国银联为例,其位于浦东、浦西以及北京的三个数据中心一旦发生灾难时,甚至两个都发生灾难的时候,其他一个中心能够在几分钟之内将受灾中心的数据和业务切换过来,并保证受灾中心的数据恢复工作顺利进行。王维航举例说。这一灾备系统具体到每个岗位职责的分工,发生哪一级灾情,相应的职位的反应应该如何。 如果说2003年SARS之后中国通讯市场上最大的变化是视频业务普及,在华胜天成看来,汶川大地震之后,将带来对于“灾备机制”的重新认识。王维航举例说:“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重大灾难发生之后,那些没有进行灾备的企业中,大概只有6%能够继续生存,剩下的企业要不就是马上倒闭死亡,要不就在两年内消失在公众的视线范围。”基于此,王维航预测:“汶川地震之后,在应急通讯、业务连续性与灾难恢复、应急保障、应急服务这些市场,一定会像SARS带来的视频通讯一样有一个爆发式增长。” 从商业机会来看,应急通讯以及灾备机制是大地震带给华胜天成的两个有意义的业务转折和增长点,当然,这个机会不仅限于华胜天成一家企业,它是带给整个行业的。而这一机会,在王维航看来,又是“公司战略发展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对于企业和国家都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