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那些在宏观调控中落马的企业应该检讨自身;另一方面,单一且过紧的宏调手段正在严重侵蚀经济增长的动力
文|本刊记者 杜亮 蔡钰 何伊凡
宏观调控每隔3年-5年必来拜访,每次光顾之后,都有企业不胜风力,应声倒下。而对悲剧的痛定思痛,亦给商界以及政界留下可供凭吊的“遗产”。 上一次宏观调控,发生在2004年。那一年,倒下的是铁本、建龙、德隆(详见《中国企业家》2005年第1期封面报道《这一轮》)。 这一次宏观调控,受到重创的是飞跃、南望、金乌…… 同为宏观调控,这一轮和上一轮,差别明显: 首先,调控的手段不同。上一次,行政手段占据显著位置。铁本的猝死,至今让人遗憾。这一次,则以货币政策紧缩为主要特征。与行政手段的“点刹”不同,银根紧缩,理论上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当然,弱小的中小企业会首先受到冲击,不排除这里面有歧视的成分)。 其次,受到调控打击的对象不同。上一次,雄心勃勃进军重型化的民企被视为制造经济过热的首魁,因此遭到无情的遏制;并且,由于有重型化能力的民企毕竟是少数派,所以宏观调控伤及的只是个别企业。而这一次,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中小型制造企业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货币紧缩的影响,轻者资金周转困难,重者资金链断裂,老板或人间蒸发(金乌),或寻求政府保护(飞跃),或走上破产重整道路(南望)。细数起来,草根型的浙商竟成为受伤最为明显的群体。 外贸出口表现一贯位居全国前列的浙江,在上半年竟两次出现外贸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罕见现象。7月3日,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在“企业家活动日”上说,浙江“形势严峻”,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该省经济处于下行趋势。不独浙江,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广东今年以来也出现了中小企业倒闭的高潮。 如果说上一轮,天气的“不公平”是企业家受伤落马的主要原因,这一轮,则是一个令企业界几乎人人谈之色变的“严冬”。 过分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与人民币升值因素、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增加、外部需求减缓等因素累积在一起,严重侵蚀着经济增长的动力,打击着中小企业主的信心。应该承认,多数企业界人士都已认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并为之努力,但他们是否应该过早地、过重地、如此大面积地为转型付出代价?这值得决策层深思。 当然,那些落马者也应更多检讨自身。上一轮宏观调控间,万通的冯仑有句很经典的话说给企业家:“脚跛不要嫌路滑。”都是同等性质、同等规模、同一行业的企业,何以资金的闸门对你关闭? 近几年,中国经济形势高涨,以专业化见长的草根浙商,有相当数量禁不住遍地黄金的诱惑,偏离主业发展,投资过快、过杂,对“隐形冠军”的执着,被追求多元化、追求超常规发展的赌性所代替。“有些外表光鲜的企业经营状况并非像人们想像得那么好。”一位浙商反省道,“很多人就是在卖概念。你要高科技我给你高科技,你要民族品牌我给你民族品牌,你要国际化我给你国际化,你要火炬计划就有火炬计划。反正是你要什么我就有什么。银行并非看不清楚,只是不管这么多,只要你的贷款能够按时还掉,只要你不借高利贷,它也就乐得装作不知道。”这些企业多元化扩张进入的行业,首当其冲的是地产。地产业虽然回报可观,但是土地出让金、开发费用不菲,如果没有一定资金实力,反而可能被拖入资金黑洞。南望集团便是这样一个典型。虽然它在房地产价格相对较低的时候,拿下了一些地,但是由于主业产生的现金流过小,难以拖动地产业的战车,以致最后这些地产项目迟迟不能变现,成了“死资产”。 “高利贷”,也是透视这一轮企业落马原因的一大主题词。金乌、飞跃、南望,资金链被爆断裂的这几家浙商,都有巨额高利贷缠身。高利贷成为压垮这些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很难说,民间高利贷就一定是害人之物,不然很难解释浙江民间金融和民营经济何以生生不息。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宏观经济向好的时候,高利贷是味补药;在宏观紧缩的时候,它有可能是令你万劫不复的毒药,特别是在企业体质“虚胖”的前提下。 这一次宏观调控,与上一次相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调控者与被调者之间博弈的程度更大,互动的成分更多。行政手段的调控,针尖对麦芒,制造的是几乎无法愈合的“硬伤”;而资金的闸门,可松可紧,有调节的余地。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一轮宏观调控的大致历程: 2007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双防”,这是高层为这一轮宏观调控第一次定调。 定调后,货币政策当局闻风而动。2007年12月底,央行召集四大商业银行和13家股份制银行的行长和董事长召开信贷窗口指导会议,主要议题是商讨2008年如何放缓贷款增速。央行核定了2008年的信贷规模,并要求各个银行的新增贷款总额不超过3.6万亿元。央行还明确确立了银行各季度的放贷比例,并要按季度考察商业银行的放贷规模。这被银行界戏称为集体立“军令状”。 2008年起,央行货币政策从“稳中适度从紧”明确转为“从紧”。 货币收缩的效应明显。今年上半年以来,中国出口总值增速比去年下降了5.7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同比下降11.8%,净减少132.1亿美元。低端及劳动力密集型小型出口厂商倒闭数量不断上升。 中小企业的一片悲歌之下,来自地方政府、企业界、要求放松宏观调控的声音越来越大。 进入7月,中国数位高层领导人高调视察沿海地区,考察调控引发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此外,银监会、税务总局、商务部也各自组团走访沿海,考察上半年宏观调控的效果。 7月中旬,商务部正式向国务院建议放慢人民币升值步伐,同时提高服装、玩具、鞋类的出口退税率,以防止出口出现大幅回落。商务部在建议中称,出口企业需要更多时间做出调整,否则更多企业会倒闭。 7月中下旬,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分析会,重新为下半年宏观调控定下基调,从“两防”转为“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在较长时间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涨幅在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宏观调控政策基调的微调,应是博弈的结果。而对那些遭受紧缩重创的企业来说,博弈局面的形成意味着,它们还有存活和再生的机会。 下面,我们就将讲述一个叫做南望的中小企业,看它是如何陷入危机,又有哪些可以重生的道路。从它的生死路径中,我们将看到一部分浙商的尴尬身影。 部分陷入资金链危机而“消失”的企业家 姓名 公司 行业 负债情况 危机出现时间 企业所属地域 老板去向 叶荣兴 义乌市保兴汽车销售有限公司 汽车运输+地产 5亿元 2007年底浙江 失踪 张健 南望集团 安防+地产+电站 14.5亿元,2008年3月浙江 受监控 其中高利贷6.5亿元 邱继宝 飞跃集团缝纫机 10亿元 2008年4月浙江———— 祝善保 金卧牛实业有限公司 烧烤炉 约4亿多元 2008年4月广东 失踪 蒋连珍 浙江旭莱服饰发展有限公司 服装+酒店 约2亿元银行贷款,2008年5月浙江 失踪 +工业地产以及民间借款 季文华 银泰房地产集团地产 民间集资 约7亿元 2008年6月浙江 被允许外出筹资 张政建 金乌集团 袜业+多元化 14亿元高利贷,2008年7月中旬浙江 失踪 3亿元银行欠款 陈金义 浙江金义集团 水变油 上亿元2 008年7月浙江 失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