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新之
虽然中国是个事故频发的地区,但是,大多数时候,大多数公司对于自己应做什么不应做什么还是比较混沌的。因此,一些罕见的灾害发生之后,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快速反应机制和行为守则,才能使得自己在变化之中不落后,不受损,进而合理有效地回馈社会,帮助到有需要的人。 首先,这家企业必须要有专门的部门和人手,能够对于灾难大小做出准确判断、能够帮助企业决策层,衡量企业自身影响力、最要紧的,是有意识和能力组织快速捐赠。 其次,时刻关注灾害进展,如果发现情况变化,要适时追加捐助。 再次,这个时候,做什么比起说什么重要,因此,主要的企业领导人不要轻易说话表态,要交由公共关系负责部门的出口统一处理,以免造成杂音影响企业的整体形象。 又次,捐助的方式不能够仅仅是捐款。但在特殊时刻,暂时要顺从公序良俗,还是要先捐款,再采取别的方式(派人、派物、组织活动),顺序重要,没有必要偏废,也没有颠倒。 又次,要有区隔意识,例如企业捐助、企业员工捐助、领导人个人捐助以及号召公众捐助要分开处理,没有必要混为一谈,同时也要注意顺序。 同时,要克制特殊时刻的公关冲动。虽然我们都知道,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推广预算;也知道,大一点的公司,都有自己的公关公司;更知道,很多公关公司在媒体发布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到心得。但是,请注意,在这样的时候,慎用捐助行为做宣传,适可而止。因为,一旦让公众对于这种借势宣传产产生反感,有了负面看法的时候,你的公司,可能因此要付出多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成本才能抵消这种副作用。 最后请公司中人记住,当发生重大灾害的时候,灾区是社会的关注焦点,灾民和抢险人员才是是真正的主角。平时无论你是如何走红的公众人物,或者是如何有自己特立独行观念的名人,此时还是应该摆正位置,越低调越好。 这一次灾后的社会大捐赠过程之中,经常可以看到社会责任的概念出现。客观来看,五月地震大灾害发生之后,这是一次真正让中国大小企业体验如何实践社会责任的机会。早在世纪初,内地关于社会责任的呼吁逐步升温。但是,似乎要到了2005年,才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事业的一个关键里程碑。之前,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是跨国公司主导。而这些跨国公司也不外是投资慈善和公共关系为主,比起他们在国际上的同样努力,也有相当的折扣。 中国企业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这几年有着明显的提升。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企业认为多捐一点钱,做一点慈善事业,这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实际上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按照德鲁克的精准分析,至少值得从两个层面理解它:第一层,一个公司本身存在,它对社会贡献的过程中,在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相应的法律道德,对股东,对员工,对顾客和对供应商承担着相应的责任。这也就是机构本身存在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第二层,这个公司本身作为一个经济主体,它可以尽自己经济方面的能力,帮助社会解决一些问题。重要的是,这个层面的这些问题,并不是因为这家公司存在而产生。 当然,不排除过去,今天以及未来,都会有一些企业,通过社会责任的行为和概念来作秀,来扩大自己的宣传。但是这应该很难成为主流。尤其是社会的期望值在提示,公众舆论的压力巨大。在今天的中国,企业会明白,即使是做伪君子,也比悍然担任真小人的角色要进步。 未来的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需要跟国际上的普世价值标准进行接轨。同时,这个推动是很难由小公司发起,所以更有赖于各个行业的大企业多做一些。因此,我们不妨更加宽容地欢迎大企业们在的社会责任方面的各种尝试。 (陆新之,财经作家,长期关注中国营商环境的变化和公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