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慢
作者:何飞鹏 定价:32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何飞鹏简介 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CEO,著名出版人。拥有25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验,曾任职于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杂志等媒体,更于1997年荣获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也与资深媒体人共同创办了城邦出版集团、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商业周刊。创办的出版公司超过20家,直接与间接创办的杂志,超过50种。 我对工作的想法是,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都是因为他有一种能力,或专长,或专业,十分自信,很少人能比,每一个人用这种能力服务别人、效力公司,赢得认同、赢得尊敬,也赖以安身立命。 这正是“自慢”的意思,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慢”的绝活,要努力学习“自慢”的专业。在现代职场上,每一个人用“自慢”的专业提供服务,相互满足,“自慢”形成每一个人的核心价值。 潮涌般的经济增长中,不乏鼎立潮头的时代英雄,令人热血澎湃,而往往让普通人忽略了笃静守深的专业精神。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需要每个人都能培养属于自己的绝活,才能有令世人肃然 起敬的经济体的建造者,无论潮流来去,个人也均能充满自信与独创的能力,处变不惊,万拳成塔。说到底,努力投资于自己,坚守最基本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本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获益最大的不仅是企业和社会,更是员工自己。 对不在方法,对在人 每一个人都要探讨别人的成功经验,学习别人的成功方法,认为用对了方法,就有机会成功。逻辑上没错。“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但学习对的方法,并非保证成功,这其间还有别的变量。 人就是其中的关键,任何工具,换了人,效果就不同;任何方法,换了人,结果也不一样。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请思考一下自己,思考一下人的不同,自己是不是对的人,要真心面对! 一个年轻人,努力工作,忙碌了半辈子,他一直在创业做出版,但一直没能真正赚到钱,有一天他急着跟我见面,想告诉我一个突破性的计划。我虽然忙,但仍然很乐意给年轻人一点意见、鼓励。他说,他决定学习某位成功同业的做法,一年只出二十本书,但要求本本畅销,用精准的选书,替代大量出书,来提高营业额、提高获利率。 他又说,他仔细观察了这位同业的做法是大量阅读国际书讯及出版消息,并参加国际书展,与国际出版业建立良好关系,这样就能拿到大书、畅销书。听完他的想法,我百感交集。我想起另一个经验,我投资的一家小公司亏损连连,我与主事者恳谈,想找到原因,好协助他。从头到尾他一直诉苦:时机不对、竞争者太强、资金不足、员工太笨,并且告诉我,他已尽全力改变,但不可得。 这两个故事,对我而言,有相同的启发,第一个故事是“对不在方法,对在人”,因此学别人的方法是没用的,因为人不一样。第二个故事则是“错不在方法,错在人”,因此检讨方法是无效的,因为人根本是错的。人的不同,决定事情成败。而我们看问题、检讨问题时,往往忽略了人,而着重在方法上。 或许应该说,并不是我们过度强调方法,而忽视人的问题,其实人只有在检讨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上,才会不自觉地忽视人的问题,因为只要是人有问题,很可能就是自己有问题,而你能面对自己可能是个笨蛋吗?不太容易! 以第一个故事为例,那一位出版同业的成功,是因为主事者知识渊博、判断精准、眼光独到。因为有英明的选书人,才能做对书、选对书、赚到钱。我告诉这位年轻人,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先解读“人”、学习“人”,把自己变成跟他一样的人,再学习方法才有用。
书名:自慢
作者:何飞鹏 定价:32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何飞鹏简介 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CEO,著名出版人。拥有25年以上的媒体工作经验,曾任职于台湾《中国时报》、《工商时报》、《卓越》杂志等媒体,更于1997年荣获金石堂年度出版风云人物,也与资深媒体人共同创办了城邦出版集团、计算机家庭出版集团与商业周刊。创办的出版公司超过20家,直接与间接创办的杂志,超过50种。 我对工作的想法是,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都是因为他有一种能力,或专长,或专业,十分自信,很少人能比,每一个人用这种能力服务别人、效力公司,赢得认同、赢得尊敬,也赖以安身立命。 这正是“自慢”的意思,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慢”的绝活,要努力学习“自慢”的专业。在现代职场上,每一个人用“自慢”的专业提供服务,相互满足,“自慢”形成每一个人的核心价值。 潮涌般的经济增长中,不乏鼎立潮头的时代英雄,令人热血澎湃,而往往让普通人忽略了笃静守深的专业精神。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需要每个人都能培养属于自己的绝活,才能有令世人肃然 起敬的经济体的建造者,无论潮流来去,个人也均能充满自信与独创的能力,处变不惊,万拳成塔。说到底,努力投资于自己,坚守最基本的工作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本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获益最大的不仅是企业和社会,更是员工自己。 对不在方法,对在人 每一个人都要探讨别人的成功经验,学习别人的成功方法,认为用对了方法,就有机会成功。逻辑上没错。“他山之石,可以攻错”,但学习对的方法,并非保证成功,这其间还有别的变量。 人就是其中的关键,任何工具,换了人,效果就不同;任何方法,换了人,结果也不一样。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请思考一下自己,思考一下人的不同,自己是不是对的人,要真心面对! 一个年轻人,努力工作,忙碌了半辈子,他一直在创业做出版,但一直没能真正赚到钱,有一天他急着跟我见面,想告诉我一个突破性的计划。我虽然忙,但仍然很乐意给年轻人一点意见、鼓励。他说,他决定学习某位成功同业的做法,一年只出二十本书,但要求本本畅销,用精准的选书,替代大量出书,来提高营业额、提高获利率。 他又说,他仔细观察了这位同业的做法是大量阅读国际书讯及出版消息,并参加国际书展,与国际出版业建立良好关系,这样就能拿到大书、畅销书。听完他的想法,我百感交集。 我想起另一个经验,我投资的一家小公司亏损连连,我与主事者恳谈,想找到原因,好协助他。从头到尾他一直诉苦:时机不对、竞争者太强、资金不足、员工太笨,并且告诉我,他已尽全力改变,但不可得。 这两个故事,对我而言,有相同的启发,第一个故事是“对不在方法,对在人”,因此学别人的方法是没用的,因为人不一样。第二个故事则是“错不在方法,错在人”,因此检讨方法是无效的,因为人根本是错的。人的不同,决定事情成败。而我们看问题、检讨问题时,往往忽略了人,而着重在方法上。 或许应该说,并不是我们过度强调方法,而忽视人的问题,其实人只有在检讨和自己有关的事情上,才会不自觉地忽视人的问题,因为只要是人有问题,很可能就是自己有问题,而你能面对自己可能是个笨蛋吗?不太容易! 以第一个故事为例,那一位出版同业的成功,是因为主事者知识渊博、判断精准、眼光独到。因为有英明的选书人,才能做对书、选对书、赚到钱。我告诉这位年轻人,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先解读“人”、学习“人”,把自己变成跟他一样的人,再学习方法才有用。 第二个故事,恳谈完之后,我的结论异常简单,我根本看错了人、投资错了人。生意没错,时机没错,方法也没错,因为人错了,所以把一切都弄错了。不幸的是,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错。 人最不了解的就是自己,老放大自己的优点,忽视自己的缺点,甚至觉得自己没错,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外部环境的错,一切都是运气的错、时机的错。 面对与自己有关的事,正确的检讨或思考模式,应该是“一切都是我的错”,先假设自己有错,强行找出自己的错,经过这样严苛的自我检视之后,如果自己有错,你应该会很快找到,也可以进行改进。当然也可能自己没错,而经过不断反刍自省之后,你更有信心去检讨外部的人或事。 如果要学习别人的成功经验,关键不在学习方法,而在学习“人”,学习成功者的态度、思维、特质、风度、气量,这些才是成功的核心,也是方法背后的潜在要素。不要陷入一般人只会学习方法,本末倒置的状况中,以至于复制、学习都不易成功,但却永远在追求方法的更新,而忘记一切要从自我检视、探索开始。 在人的社会中,人才是核心;在自己的生涯中,自己才是关键,自己的对错,决定了一切,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不要怕面对自己的丑陋,才有机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我并不是否认方法的重要性,但任何事我难免要回归人的原点,太多的经验告诉我,同样一句话,有人说来令人动容,有人说来就虚假难耐,解读自己、了解自己的强弱短长,其实会让自己少走很多冤枉路。经营大师杰克·韦尔奇在接受《商业周刊》访问时说:“人对了,就对了。”显然东西方的看法相近。 有做、做完、做对、做好 为什么做完了所有的事,却达不成原来期待的目标,结果和自己的想象不一样呢?仔细拆解工作的四个层次:有做、做完、做对、做好,就不难找到问题的症结。 在每个月都要做的检讨会中,有一个杂志团队营运出现了问题,我仔细检视了他们的产品,我直觉地感受到,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读者的需要,产品因而也就没能真正满足读者。于是我尝试建议:定位应如何调整,内容选题应如何修正。没想到这个单位主管竟告诉我,他们就是这样想,也是这样在工作。 我十分纳闷,这本杂志的内容,跟我所说的方向明明差距很大,怎么会一样呢?仔细分析,我终于了解:这是执行面的落差所造成。因为他们的定位大致是对的,但理解不深刻,工作的落差很大,所想的和所做的完全不对称,以至于结果完全不一样。 严格来说,工作有四个层次:有做、做完、做对、做好。如果事情很简单,流程很清楚,工作有做就等于做完,甚至就等于做对、做好。如下班要关灯这件事,只要有做,就是做对、做好,四个层次没差别。但大多数工作并不是这么简单,以办公室的电话总机为例,有做、做完、做对、做好完全不一样。因此人人都在做总机,但每个人都不一样,你很容易辨认谁是好总机,谁是坏总机,而他们的工作成果,也反映了整个公司的严谨程度。 “有做”与“做完”的差异是具象而明确的。由于许多工作的步骤复杂,有做不等于做完,因此公司管理为什么会讲究流程标准化,会追逐最佳实务,这都是要让每一项工作,不论谁做、不论什么时候做,每一次都确定有做,而且做完,并期待得到一样的结果。 “做对”与“做好”则是质量的差异,不容易用过程来检验,而是看结果是否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如果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就是没有做对,也没有做好! 以前面的杂志团队为例,他们的定位没错、方向没错,也编出一本刊物,这是有做,也做完;但读者不认同,这是没做对,也没做好。当我再仔细检查,更有趣的事情出现了,有许多内容吻合定位,选题是对的;但仔细看,不是无病呻吟,内容没搔着痒处,就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做对、没有做好。 “有做、做完”是表面的层次,比较容易完成,当大家水平都不高时,做了就是好的。但当整个社会成熟了之后,竞争激烈,那讲究的就不只是做了没,更要求要“做对、做好”。每一次看日本的电视节目,处处表现出一个高度成熟社会,每一件事都要做到极致的精神,每一个工作者都要花一辈子去追逐一件事。他们的敬业、研究精神、他们对客户的态度,我可以感受到那是一个追逐“做对、做好、做极致”的社会,每一个人、每一种工作都在追逐“达人”的境界。 有一个读者问我,有做、做完比较容易检查,但做对、做好要怎么检查呢?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有做与做完是数量层次;而做对、做好是质量层次,不容易从表面去观察,需要更进一步的测量方法。而且做对、做好通常是相关人的感受来决定,所谓的“客户满意度”通常指的就是是否做对、做好。从使用者及被服务者身上观察他们的反应,就可以找到答案。 太好的事,不能当真 论战的结果,管理者没有赢,但让我学会了管理;创意者也没有输,但让我知道了什么时候该要收敛创意至上。 论战之后的最大赢家是公司,因为我从一个不会经营公司,老是赔钱的人,变成一个有效率的经营者,赚钱是自然不过的事。 “当我不再相信创意之后”是描述我整个改变的过程,我需要对创意思维大破,才能启动对管理思维的大立,我被所有的文化创意人视为背叛者,但我用团队效率与经营成果的改变,让同业闭嘴。 “创意形成与创意的执行”则是一篇厘清观念的文章,这篇文章之后,我内心的辩论也就结束了。事实上,外界对我背叛创意的质疑也从此烟消云散。 这些私房体悟,充满我个人的感觉,其实我也不太明白是否具有学理基础,但至少在我的人生实验中是正确的,姑且称为“自慢私房学”吧! “乐极生悲”是人人皆知的成语,“利多出尽”是股市通用的行话,意思都差不多,代表太多好事之后,一定有坏事出现,狂喜之后,必有大悲,面对好事,一定要小心。 一个朋友聊到大陆的一个投资案,是一个工业用气体的生意,在同一个镇上,有几个工厂,有一个工厂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另几个工厂则需要使用氢气,现在都是用桶装,从外地买来。这个计划是回收废气,纯化成氢气,再铺设管线,直接卖给其它几家工厂,由于距离短,省却长途运输费,非常有效率,因此,这个氢气投资计划回收非常快,总投资人民币两千万元,大概八个月就可以回本,而且下游使用者的价格已经较其现在购买价打了六折,这真是一个双赢的计划。 对这个计划,我们共同的结论是:“Too good to be true. ”(太好,以至于不会是真的。)因此迟迟不敢下手。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另一个朋友身上,一个装潢良好,位在台北闹市区的餐厅,要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出让,价格好到买下来,立即转手都有钱可赚,几乎是闭着眼睛赚钱的好生意。这位朋友迫不及待地买下来,结果这根本是黑道设下的陷阱,从此脱不了身。我们不解,平常聪明的朋友,为什么会做笨事?他说:看到好生意,鬼迷心窍! 每一个人都在期待好运,期待好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期待上天掉下来礼物,让我们有意外的惊喜、意外的收获。但真有这样的事吗?我的经验是没有,就算有我也不敢想、不敢承受。因为如果真有这么好的事,我不可能是第一个看到、发现的人,那么在我之前发现的人,难道他们是笨蛋吗?为什么没有捷足先登?不!一定是其中有什么风险,我没有看到、没有察觉,因此别人也不敢,机会才留给我,我没有三头六臂,这种太好的事,我最好也不要碰! “太好的事,不能当真”是我一向的逻辑,尤其是意外插入与我本业工作无关的好事,绝对不会是真正的好事,绝对不能当真。 如果与本业有关,你在某一个工作或行业中呆得够久,你会遇到困境,当然也会遇到好事,你会意外得到一个好生意,这是可理解的,这是你守候很久,够有耐性的回报。但通常这种事不会是“Too good to be true”,也是你能力范围内能解读的。 但与你本业无关的好事、太好的事,绝对不能当真,否则一定会深陷泥淖。这绝非悲观,一般人不会忽然去做一件与本业不相干的事,通常会去做的原因是贪心,因为觉得太好赚、太容易抢到钱,以至于鬼迷心窍,一头栽入,结果被隐藏的风险困住,不得翻身。 不只在生意上太好的事,不能当真;在工作上,我也有敏感的、预先绸缪的警觉与悲观,每当产生一件好事,我会敏感地认为接着可能要有坏事发生,因此要更小心。如果是天大的好事,我更会告诫自己,这可能是“利多出尽”,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系。老天爷是公平的,好事是糖衣,好事是迷幻药,通常在顺境中,我们都会种下祸根。至于太好的事,绝对不能想、不能看,因为极可能是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