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可口可乐签约后,朱新礼把手机放在办公室,找了个山沟把自己关了三天。这笔交易对他而言,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作者:陈晔/文
商业行为与民族精神碰撞 2008年8月31日,中国最大的果汁企业汇源果汁(1886.HK)以179亿港元的价格出售给饮料领域的国际巨头可口可乐。从商业角度看,这笔交易很不错。每股出价12.2港元,接近消息宣布前一个交易日汇源收盘价的3倍,朱新礼套现资金总额超过70亿港元。 然而市场反对声不断,不是因为价格高了,而是质疑为什么要卖。汇源果汁市场占有率高达40%以上,2007年2月登陆香港资本市场也已然解决了规模扩张的资金要求。照常规思维,朱新礼应该继续实现民族品牌的做大梦想,而拒绝外资高价收购的诱惑。 汇源果汁的出售并非如外界所说的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而借机出售,相反倒是“很私人”,就是汇源果汁的掌门人朱新礼的压力过大。压力来自于行业本身,也来自股东华平。 朱新礼现年56岁,1992年辞去山东省沂源县外经贸委副主任创办汇源果汁。经过16年的发展,2007年汇源已经拥有13000名员工,在全国各地创建了30多家工厂和400多万亩标准化果园。几家外资股东,达能、华平、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里基金等,股权总数达到43.27%,虽然超过朱新礼持有的41.53%,但朱实际控制着这家公司的经营管理,说服朱新礼成为达能出售股权的重点。终于,在可口可乐的高价橄榄枝面前,朱新礼选择了出售汇源果汁股权。 目前,汇源果汁的收购正在等待商务部的反垄断审查。据悉,收购案最快能够在2009年3月公布审查结果,而2009年3月23日也是汇源收购协议多方收购要约到期日。 与德隆的短暂合作 资金问题始终困扰着朱新礼。早在1999年,汇源就开始为上市做准备。2001年,朱新礼开始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当时风头正健的德隆抛出了绣球。德隆旗下新疆屯河以5.1亿元与汇源成立合资公司,持股51%。但与德隆合作后,汇源上市计划一再受阻,传闻中的上市地点也从内地股市变动到香港。 2004年底,因继续主张加大产业投资,朱新礼与资金链陷入紧张的德隆出现分歧。朱新礼与德隆谈判,斗智斗勇,最后利用湖北威陵集团,回购了新疆屯河持有的汇源股权,夺回了汇源的控制权。 2003年到2004年期间,汇源正处于规模扩张的艰难时期。当时朱新礼虽然与摩根士丹利商谈很深,但他并不为蒙牛的故事所打动,因为蒙牛的对赌条件可能使中国公司的发展毁于资本的赤裸裸的逐利条款上。因此,朱新礼宁肯等待成本较低的战略投资人。 2005年,朱新礼与台湾统一集团签署合资协议,解决了扩张资金的问题。但好景不长,由于台湾方面对投资大陆资金的限制等原因,在2006年双方分手。 心劲不足对赌失败 几经挣扎后,朱新礼不得不接受苛刻的风险投资条款,这些条款甚至苛于当年的摩根士丹利。2006年6月,朱新礼与华平投资、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里基金签署可换股协议,获得8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这是一份投资方没有任何风险的投资,风投们大致设置了三道防火墙。其一,上市保障:如果朱新礼能够将汇源果汁在2006年年底前上市,将享受招股价换股和上市前2%、上市后2.5%的债券利率;2007年6月底前上市,换股价是招股价打8.5折,利率不变;而如果2007年6月底还不能上市,将接受年利率5%的高息。其二,业绩保障:如果汇源果汁2006和2007年业绩总和为5亿元,2007年业绩不低于3.1亿元;如不能实现,不足部分朱新礼将用每股1美元低价出售所持股权予华平等风险投资者。其三,投资回报保障:按照协议,朱新礼必须保证风险投资获得超过10%的回报;如果不能达到,将由朱新礼埋单。 2008年在出售汇源果汁时,朱新礼已经实现了前两个条件,但在2009年前朱还是承受着风险投资者们随时提出赎回的压力。在对赌协议的收尾阶段,朱新礼出售了公司股权,未能完成对赌。 签约后,朱新礼把手机放在办公室,找了个山沟把自己关了三天。这笔交易对朱新礼来说,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争议·民族品牌是否应该保护】 正方观点 当今世界,若论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就看它有多少专利,有多少品牌。我们用8亿件衬衫换欧美一架飞机,就因为我们少专利、没品牌,整个国家处于世界打工者的地位。发达国家标榜自由贸易,但对跨国收购也有种种限制。就表象而言,什么反垄断,什么国家安全,理由冠冕堂皇。 反方观点 汇源不是徐工,可口可乐也不是凯雷,扯不到经济安全,特别是对于汇源,这样一家在开曼群岛注册并在香港上市、外国股东持有大量股份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