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邦仁
看目前的企业新闻与商业形势,再读曾国藩有感。 虽有争议,他是一个令无数后人研读不止的历史人物,在这里不谈整体,只看局部,无论功过,惟己之用而已。正赶上大、中、小企业多在谈目前阶段全球经济危机中的危和机、挑战中更凸现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考虑(尤其对已很成功的大企业),再读曾公一生保持和明显体现的危机观,再感其战场之人、物论,也许是有益的。 以其家书为例,他不断重复告诫的无外乎:力除傲惰二弊,勿持骄矜之气,切忌悖谬之语,行事不可无恒,敬爱方能兴家,惟勤俭可以持久。反观众多成功企业、企业家的成长史或成功阶段的成长史,也差不多如此。 我们平时多数关注和讨论的似乎是市场规模、商业模式和团队能力,往往只有在已经比较成功的阶段(至少也是在解决温饱之后的阶段)才轮到谈企业文化乃至责任感,而且很多只能算漫谈,有些只能算身不由己,再有些雷声太大而不知其内心之所云。但在偶尔企图“深交古人”之时,思考我们目前为之工作和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企业,她作为一个生命体性质的整体,每个阶段的态度决定了每个阶段的命运。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形,如果能保持危机意识、恭谨态度、勤勉行为和创业精神,又有什么能根本动摇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呢? 以简单的方式看,凡危机都是一种过去一个较长阶段的平衡被暂时打破的形态。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还会继续迎接消费旺盛、投资蓬勃、各大股指上扬、各种杠杆均颇高的新一轮的平衡,重新进入繁荣时期的以“商场如战场”(被很多人比喻的)为主要市场特征的阶段。即使如此,在商战上争取和保持长期领先,主要凭的是什么呢?战场上的胜出(以曾公论,以长期的论)多胜于背后的粮草和人才。 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确是曾公践行之一大特色,如:所到之处,无不遍访当地的名流学士,也就是我们说的知识分子。而且,不是表面的尊重,而是做知识的仆人。我们很明确地相信,凡是内部拥有招聘和培养一流学习力团队行动、外部保持崇尚和使用专家顾问机制的企业,今后都了不得。数年前华为对此的重视和付出程度,与今天华为的成绩和规模对比,就是一个例子。 重财政管理、粮草协调是曾公的另一特色,如:以现今的关键字密度指标看,思虑与操持的频率亦然。对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知识抑或信息就是粮草。今天刚参加完在合肥举办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工作研讨会,主题是知识与传播;随即赶到沈阳,准备参加明天召开的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四届二次理事会暨“中国青年创新论坛·2008”,主题也是知识。这是一个知识与创新的信息时代,也很想借此文留念与分享。 无一人独坐之位,无一刻清静之时。快速演进的时代,企业越需曾公倡导的明强,更需曾公提示的恒敬,惟勤俭可以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