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瑞士先正达(Syngenta)公司的全球第六大研发中心——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SBC)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正式开始了科研运作。SBC是先正达的全球第二个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也是我国首家外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它的使命,是专注于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早期转基因和天然农艺性状领域研究,用于提高作物产量、抗旱性及抗病虫能力等方面。”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兼先正达亚太生物技术研发总监王迅博士对《商务周刊》介绍说。
“转基因”,是个敏感词。即使人们承认农业生物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作物产量,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和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使得转基因技术研发在全世界一直处于尴尬境地。从1986年的“863”计划开始,我国从事转基因作物研究的科学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其商业化却异常困难。在欧洲,今年6月,35名蒙面人闯进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农业中心,打翻了该中心精心培植的基因改良小麦。总部设在瑞士的先正达自然因此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1990年代,先正达的前身——诺华(Novartis)和捷利康(Zeneca)在作物的基因改良研究方面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00年11月13日,两家公司的农产品业务合并成立先正达。由于欧洲对转基因的强烈反对态度,先正达从成立之时便把重心放在了植保产品,逐渐丧失了在基因改良研究方面的优势。即使后来该公司的全球首个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北卡罗莱纳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SBI),也设立在了对转基因相对持开放态度的美国。 成立之初,先正达主要在中国经营植保产品种子。到现在,先正达在中国设立5家独资企业、1家合资企业和数个代表处,累计投资2亿美元,是中国农化领域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2004年,重组后的先正达把注意力转向了育种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2007年,先正达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签订了为期5年的研究合作协议,内容主要包括对玉米、大豆、小麦、甜菜、甘蔗等主要作物新农艺性状的研究,目前已有三个项目成熟,并有十多个项目正在科学讨论中。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转基因产业化的态度也逐步清晰起来。今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会议提出,“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和产业化整体水平,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10月份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表述,也传递出积极的信号。 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结束8天后,SBC便落户北京。据介绍,SBC成立后将与SBI展开合作。SBC主要从事前期更广泛的植物性状发现和研究,而 SBI则主要进行商业化开发、法规的许可批准和性状的改良优化工作。SBC总裁王迅也对《商务周刊》强调:“现阶段我们将按照中国法规要求,仅从事早期研究工作。SBC将专注从事天然和转基因性状的早期研究,识别和发现具有商业潜力的性状。未来我们会与中国科研院所合作探讨商业化开发的可能。”按照计划,SBC将于两年内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区建立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并组建一支200人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前5年投资预计为6500万美元。“中国的最大优势是来自于对农业产业的公共投资,也就是政府资助。中国政府花了很大的精力支持农业技术发展,培养了很多出色的科研人员,这是我们所看重的。”王迅说。 王迅强调,转基因简单地讲就是把一个基因引到一个植物中,让它具有天然所不具备的特性。“所有已经上市的转基因产品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测试和实验,是安全的。很多时候恐惧是来源于未知,我们要做的就是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帮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转基因技术。”他说,“我们将与中国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为解决中国乃至世界日益增长的食品、饲料及能源需求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记者/周烨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