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江:我眼中的梅兰芳



系列专题:《梅兰芳》:影视营销

好一个“殉”字,是梅兰芳独有的语言,说明了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口述·黄宗江整理·钱亦蕉(记者)

      自称“艺人”的黄宗江先生今年87岁了,仍然爽朗率真、快言快语。他爱看戏、爱演戏、爱写戏,也爱说戏,对于名伶往事,也是如数家珍。宗江先生称自己是梅兰芳的后辈,让他说梅,时不时还夹杂着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仿白,自有一番情趣。

      忆梅

      我听过梅兰芳的戏,见过梅兰芳,但我跟他不是同辈人,应该说他是我的长辈。我出生的时候(1921年),他已经是北京最有名的京剧名伶了,“四大名旦”之一。梅、尚、程、荀,我小时候就看过他们的戏,后来十几岁的时候我离开北京了,他们之后也到上海等其他地方去演。

      1954、1955年吧,黄裳从上海到北京来,梅兰芳请他在恩成居吃饭,记得有阿英、谢蔚明作陪。没请我,黄裳硬把我带去了,我为了遮窘,撇着京腔说:“我今儿个是闯宴!”梅先生浅笑轻答:“您说的,要请还请不来哪!”他真是很谦虚的人,又如此诚挚。记得那天饭罢,梅兰芳要了两包叉烧包,带回家去,并连夸老师傅的包子做得就是有手艺,不同寻常。

      还有一次,我和黄裳、黄永玉、潘际坰一起在西单“好好食堂”吃饭,只见梅兰芳进入食堂,直接进了厨房,向厨师道乏。这位厨师是前朝的一位北京市长。梅就是如此谦逊,念旧,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

      那时吴老雪常在“青艺”小礼堂召集同好欣赏他的家乡戏川剧。那天,阳友鹤中场演《秋江》,剧场休息,梅兰芳步入后台,我也跟着进去,只见他紧握着阳友鹤的手,连声说:“这几位真是有功夫,真有功夫啊!”阳友鹤一句一个“梅老师”,宛如川剧叫板。两人那种京川声腔交错、音容辉映的情境,真叫人心醉。梅的风范,真想为之叫好啊。

      我记得梅兰芳逝世后,梅称为六哥的姜老妙香,说了这么一段:“伴梅赴东京演出,空中过台湾,如消息走漏,当时是有拦击或迫降可能的。梅一手拉着葆玥,一手拉着葆玖,说:‘那咱们就殉了!’”好一个“殉”字,是梅兰芳独有的语言,说明了他当时的心理状态。

      品梅

      著名导演黄佐临曾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写意戏剧观》,提出世界上有三大戏剧体系,把梅兰芳的表演作为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同样高度的戏剧表演体系。他有一点讲得很精辟,他说,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相信第四堵墙(在演员和观众之间建立一堵想象的墙,这墙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是不透明的),布莱希特要推翻第四堵墙(想要与观众交流),而对于梅兰芳,这堵墙根本不存在,用不着推翻。也有人说这是个京剧表演体系,你为什么说是梅兰芳体系呢?因为梅兰芳是京剧的代表人物。所以我说黄佐临的“写意戏剧观”,“写意”就是“写真实之意”,是有真实基础的。而搞写实主义的,比如焦菊隐,也是在写实中有写意,不可能完全的自然主义。

      后来,我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讲学,教授“中国戏曲”,我提出了“写意主义”(Ideaism),同时我也提出梅兰芳他代表中国京剧,也可称为“梅学”(Meiology)。我的洋学生们说黄教授的这两个词词典上没有,我说现在没有,将来会有的。研究“梅学”,也就是研究中国戏曲的美学。并不是说要把京剧美学集于一人,而是把梅兰芳作为一个集大成的代表。我想世界上各种大成就,称主义、称思想、称方法、称体系的,既是时代的、集体的结晶,也多是个人的、集中的、大师的结晶。称“梅学”是有其代表性的,形象鲜明,思想深刻。研究“梅学”,宏观既可以上溯宋元戏曲,也可下达梅门众弟子;微观可以涉及一招一式,包括他精微的指法。

      苏联剧艺大师梅耶荷德当年在莫斯科观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后,出语惊人,说:“看到了梅的表演、梅的手势,感到苏联演员的手都可以砍去。”虽然夸张,却是极有艺术见地,参透了“梅学”。我记得在少年时候,在齐如山等创办的国剧学会,北京绒线胡同的展览室里看到过梅兰芳的几十幅指法图,过目难忘,深受其艺术之道的感染与点拨。后来出版的梅兰芳画传中有收入这些指法图,现在梅兰芳纪念馆也还收藏着。

      说梅

      因为我跟梅家比较熟,更是研究戏曲的,所以很多人找我来写梅兰芳的剧本,我一直不想多插入其中。我搞过一个电视单本剧,叫《寻梅》,我写的剧本,我和陈小艺一起演的。我演一个华侨从海外归来,陈小艺演一个现代中国女孩,只知道“猫王”,根本不知道梅兰芳是谁,我就带着她一起看戏、寻找梅兰芳。这是纪念梅兰芳百年时我写的一个戏。后来前两年,丁荫楠想拍梅兰芳,也来找我写剧本,我就写了《人间天上梅兰芳》的电影剧本。梅兰芳抗日战争的时候蓄须不演戏、反抗日本人,那是真不容易啊,我的剧本就是从这个事情开始写起的。这一段比较好写,也能反映梅这个人。不过这个电影后来没有拍成。

      现在陈凯歌在拍《梅兰芳》,他是很有才华的,但这两年走了弯路,比较糟糕,所以能拍成怎样不好说。还有,这次电影拍了孟小冬,这是第一次在梅兰芳的传记片中涉及。她与梅兰芳不仅同居,还举行过仪式。后来梅兰芳1949年后去香港,马少波(中国京剧院党组书记)也去了,梅兰芳跟他说要见一个人,就是孟小冬,马少波就安排他们俩见面。但孟小冬一直是禁区,不能写。

      梅兰芳在解放初遭遇到一个“劫难”,他提出的“移步不换形”遭到批判,有人上纲上线说他在宣传改良主义,阻碍京剧的彻底改革。其实梅兰芳说得没错,京剧你既然要保留它,就要了解它的特性,不能把它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从我自己来说,我既赞成“移步不换形”,我也赞成“跃步而变形”,这要看具体题材,还有你主观能动的处理,两者可以各显神通的。这里面没有绝对真理,更没有革命与反革命的问题。那时候“极左”,今天就比较宽容了,京剧就是要姓“京”么,我说对啊,是应该姓“京”,可是它可以改架子呀。京剧现代剧后来也搞得不错么。

 黄宗江:我眼中的梅兰芳
      吴祖光曾告诉我,当年“反右”批判他时,开大会,程砚秋虎着个脸,一言不发,会没开完就走了;梅兰芳是发言的,撇着京腔说:“祖光啊,你这么说就不对了,那对党就不好了。”还是他唱戏那个调调。

      “文革”时候,梅兰芳早已去世了,梅家被保护起来,但马连良、尚小云等文艺界人士都受到批斗、冲击。梅太太有义气,对他们家人都很照顾,后来她把马连良太太都接到了家里,马连良就葬在梅家的坟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217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后健翔时代,我眼中的十大足球解说员与评论者 健翔

原文地址:后健翔时代,我眼中的十大足球解说员与评论者作者:三木一南1.周枫(英超)1995年起担任北京电视台英超直播嘉宾顾问的周枫周枫老师的评论风格属于朴实一派的,良好的修养总是能够让他把比赛的脉络解释得很清楚!他的解说一般会先

梅兰芳回忆录:舞榭歌台记录下的粉墨春秋节录一

作者:梅兰芳出版社:东方出版社《梅兰芳回忆录》相关资料[编辑推荐]梅兰芳是中国一代杰出的京剧大师,以男儿身化作美娇娘,演绎出了无数风华绝代的女子或凄美、或昂扬、或可掬一笑的人生。他圆润明亮的唱腔、华丽的舞蹈和臻于完美的表

我眼中的诸葛亮学生周记 我眼中的诸葛亮400字

今天是忙碌的一天,上午四节连上,下午还有班会课。昨晚连夜批好了两个班级的周记并把两篇较好的周记敲入博客“保存到草稿箱”中。上周布置的周记,三个题目:1)《我眼中的诸葛亮》:学完《隆中对》《出师表》后,对诸葛亮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作文指导(三 :我眼中的秋天

老师的话:十一月初即将进行期中考试,时间紧迫,各位家长可利用周末的时间反复默写语文课后词语表和英语单词、句子,语、数、英课课练和试卷上的错题可以总结、重做一下。作文指导请按写作指导提供的提纲写作,好句,好段,好文仅供参考,请仿写

声明:《黄宗江:我眼中的梅兰芳》为网友记忆承载将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