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心灵的佳肴,智慧的盛宴:禅悟管理》
走出彼塞尔 最近北京流行一句感叹人生的幽默话:“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过去了。”仔细想想,这两句话真是风趣、经典,远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形象、更耐人寻味。生命这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正是在我们的双眼一睁一闭之间,不经意地消耗殆尽。人生苦短,转眼即逝。正因为如此,面对日起日落,我们常常会从内心产生一种虚掷光阴的恐惧感。因为每一个人从灵魂深处都对人生有所追求,都希望自己这一生活得更有价值。 虽然我们从小就接受“男儿当立志”、“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教育,但是临近人生暮色时,有几人能无怨无悔?很多人一生都在苦苦耕耘,但常常是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毕其一生的奋斗,理想之花一朵也没开放。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人生的价值,仅有志向是不够的,仅有勤奋也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明确的方向、清晰的目标、正确的方法。1926年,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肯·荣文在彼塞尔村发现的案例和人生的迷途惊人地相似。 彼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一个贫穷、封闭、落后的小村庄。为了改变自己穷苦的命运,村里人祖祖辈辈都想走出去。可是一年又一年,没有一个人走出过大漠。据说,他们为了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尝试过很多次,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村里人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是转回到出发的地方。 彼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荣文院士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了一个名叫阿古特尔的彼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荣文拄着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彼塞尔。这一次肯·荣文终于明白了,彼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仅凭着感觉往前走,他必定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彼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央,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个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荣文在离开彼塞尔时,带上了村民阿古特尔。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彼塞尔勇敢的开拓者。从此,彼塞尔和外界有了紧密的联系,最后,彼塞尔这一沙漠绿洲成为旅游者的天堂,彼塞尔由此走向了繁荣和富裕。阿古特尔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是啊,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也许是在绕圈子而已。如果从更深一层去理解这则故事,我们还会发现彼塞尔人走不出沙漠是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而接受了良好教育的现代人难以到达理想的彼岸——走不出心灵的彼塞尔,关键不是个人的智力和能力问题,而是面对人生的旅途,常常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没有目标;②有目标,但不明确;③目标明确,但没能坚定信心走下去。其实以上三种情况只有同一个结果——就像蒙着双眼拉磨的驴,步步奋力向前,天天原地转圈。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经常觉得自己很辛苦、很认真、很劳累,但过段时间回头一看:思路没有变化、方法没有改进,不断重演昨天的故事,效率没有增长、业绩没有提高,有时还出现负数。结果是离原来的目标越来越远,内心的苦闷与日俱增。其实当我们走不出心灵的彼塞尔时,必然会困在茫茫的“沙漠”之中。彼塞尔人抬头找到北斗星就能校准方向,我们只有反观内心,避开“井蛙心态”、放下“私心杂念”、抛开“经验主义”等心灵迷雾,才能找到内心的北斗星,才不至于在琐屑、纷乱的生活漩涡中迷失方向,才能持之以恒地迈向人生美好的目标。 彼塞尔人已经靠着北斗星走出了大漠,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更不能闭着双眼在自己的心灵沙漠中徘徊。排除阻碍你视线的一切障碍物,找准你心灵的北斗星,向着人生目标出发吧!前面,理想的花朵正在为你而开放!
![第43节:走出彼塞尔](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34645025861.jpeg)
简单≠容易。在管理理论日趋丰富的今天,任何组织行为都有理论依据,制度成山、文件如海、会议像满天繁星——管理成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简单管理实属不易。唯有大智慧者,秉道法禅心、行简捷之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