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心灵的佳肴,智慧的盛宴:禅悟管理》
用人之道

市场竞争风云变幻,经营之道深不可测。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而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20世纪20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现在已达到了75岁;而企业的寿命则相反,从平均60岁,下降到了10岁。看看我们身边的很多企业,初始风风火火,但一不留神就烟消云散了。正因为如此,一些稳健型的实业家开始缩减实业经营,同时购房置地——当安全的地主和房东。这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也反应出经营企业真的非常艰难,充满了难以预见的风险。尤其是企业做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管理的难度和经营的风险几乎是结伴而行的。不过我们也可换一种角度去思考这一问题。企业经营险象环生,可依旧有那么多的优秀企业高速发展、基业长青。其实,仔细研究这些优秀企业,你就会发现:第一,没有一帆风顺的;第二,没有先知先觉的;第三,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鉴。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一切优秀的企业都把人当成了企业的第一资源。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在经营人的基础上经营企业。说穿了就是一句话——经营之道就是用人之道。用什么样的人办什么样的企业。 刘邦可以说是悟透经营之道的专家。他曾说过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精妙之语:“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师,战必胜,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IBM在低谷时引进了郭士纳先生、GE在困境中启用了韦尔奇,优秀的人才让企业在成功的路上高歌前行。不过用人不当负效应也非常大,我们身边的健力宝、科龙就吃了用人不当的大亏——陷入难以自拔的困境。客观地讲,不论张氏还是顾氏都算人杰,用得好真能造福一方,用得不当,不仅是他们自己受苦,还让企业和员工遭殃。 怎样选人、用人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第一要素。在我们身边,人才很多、能人也不少,但是,怎么认识、培养和使用人才这是事关企业兴衰成败的大是大非问题。讨论至此,想到佛祖用人的一个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拜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看到的是笑脸相迎的弥勒佛,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弥勒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经常丢三落四,没有好好地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客户”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企业都玩倒闭了。看着倒闭的企业,佛祖很着急,于是将二者进行重组,形成一个新企业,弥勒佛管营销,韦陀管财务,两人各展所长、默契配合,香火越来越旺,很快开了很多家“分店”,占领了全球众多市场。 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这是最基本的用人之道。它既不新增岗位,也不新增成本,但它产生的积极效应是明显的。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把优秀的人才放在最重要的、最合适的岗位,企业就跨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不发展都不行。 但怎样才能选好人、用好人呢?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 成功有道,制胜有门。规范的市场上“偶然”日趋减少,“必然”日渐增多。职业化的技能+专业化的精神≈成功的企业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