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心灵的佳肴,智慧的盛宴:禅悟管理》
企业的加减乘除 企业千姿百态,从表面看就像森林里的树叶一样,哪怕是同树同枝,也绝难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但是从本质上看,千姿百态的企业都在进行着同样的加减乘除。说直白一点,企业在进行着两种经营——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产品经营就是做加法和减法,资本经营是做乘法和除法。 那么何为产品经营呢?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拿点钱,再借点钱,建造或者租个厂房,招工人、买原料,搞生产、做销售。企业通过这种方式积累财富,用企业赚取的利润不断去扩张发展,这就是产品经营。 资本经营是产品经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和高级形式。资本经营就是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比如,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转让股权、企业并购等。说得更简单一点,资本经营不是通过买卖产品创造价值,而是通过买卖企业和企业的资产的方式获取回报。资本经营直接的和最终的目的是取得投资回报,而不考虑经营标的物的实物形态。产品经营则是通过特定实物形态的产品占领市场,通过产品销售取得回报。资本经营是利用企业的一切资源在更加开放和广阔的空间里发展。这种超常规的经营方式有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集中资本的功能,把分散在社会公众手中的闲置资金转化为生产建设资金;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地调整生产资本结构,重新配置资源,满足社会需求,减少物质资本在生产转换过程中的浪费,实现集约化经营;三是调整产业、产品结构的功能,促进社会资源在不同行业和企业间的合理分配,使有限的资本最大限度地为社会生产服务;四是培育大型现代化企业的功能,促使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摆脱生产规模和市场分割的约束,实现最有效率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了解并认知这两种不同的经营方式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我们还是看一看具体的案例吧。 李嘉诚起初只是一个钟表店的小工,靠聪明和勤奋慢慢积蓄了一点本钱。1950年开始创立长江塑胶厂,这个得到上天垂青的小伙子在产品经营的路上一直走得非常顺利。1958年涉足地产,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他抓住地价暴跌的千载良机,大量吃进地皮,后来地价升值,大赚了一笔。1978年,李嘉诚的身价已达7亿港元。作为一个实业经营者,能够不断做加法,持续盈利,这样的业绩已经相当不错了。不过李嘉诚似乎并不满足于这样的成长速度,1978年后,他将发展的列车驶入了资本经营的快车道。李嘉诚通过出售香港九龙仓股票,购买和记黄埔股票,收购电灯集团等一系列资本运作,使企业的成长从“加法”变成了“乘法”,资产增长的速度令人惊叹,到1996年,李嘉诚的身价达到了3 250亿港元。也就是说通过资本市场,他18年间创造的财富是过去28年创造财富总和的465倍。换言之,按照过去产品经营积累财富的速度,李嘉诚要创造3 250亿资产大约需要13 000年。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资本经营能创造的神话,确实是产品经营没法想象的。李嘉诚的故事能给世人一些启示,也让我们大开眼界。然而更有意思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李泽楷在资本市场上的突出表现,则让他老爸李嘉诚也大吃一惊,更让世人目瞪口呆。李泽楷入道没几年,在父亲的眼里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可就是这个毛头小子,通过收购一家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信得佳”的股份,创造了一个资本市场上的经典案例。香港人至今仍记忆犹新,1999年5月4日股市一开盘,“信得佳”股价直冲云天,5分钟内翻了22倍,李泽楷获利上千亿。李嘉诚用了四十年的时间积累了上千亿资产,而李泽楷5分钟就跨越了这一历史长河。难怪香港人戏言:“老李干一辈子,不如小李干一下子。” 不过历史翻到2000年,命运又给李泽楷开了一个玩笑:曾经把李泽楷推向“超人”云端的香港电讯盈科,在股价高攀直达127元的巅峰后,急转直下,一路狂跌到5元左右,李泽楷回天乏力,硬抗5年后,于2006年将电讯盈科23%的控股股权作价92亿港元,出售给投资银行家梁伯韬。“小超人”在资本市场上演出了一幕新的“霸王别姬”。
![第25节:企业的加减乘除](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10435068150542.jpeg)
企业的加减乘除没有好坏优劣之分,适合企业发展的就是好的,企业能把风险控制到最小,收益做到最大化就是成功的。正如前文所述,资本经营是产品经营的高级形式,但是,一个健康的、长立于世的企业,永远不能丢掉产品经营的基础建设。如果把资本经营比作艳丽的花,那产品经营则是花的根。最优秀的企业一定要做到:根深、杆壮、枝繁、叶茂、花红。 太阳可谓强大,因为漫射而弱化;激光弱小,由于凝聚而无坚不摧。企业通过战略目标整合资源,方可到达胜利的彼岸。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