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礼:卖掉汇源是迟早的事



  朱新礼卖汇源,突然。但细分析,却也必然。也许准备卖掉企业的不仅仅是朱新礼,“朱新礼脸谱”似乎雕塑出了一代创业者的群像。

  创业十六年后,顶着“优秀民营企业家”帽子的朱新礼,终于还是把汇源卖了。

  9月3日,汇源的一位前高管正在新疆和汇源的一个经销商吃饭,听到汇源被卖的消息时,他们连“啊”了两声,前一声是惊讶,后一声是释然。

 朱新礼:卖掉汇源是迟早的事
  朱新礼为什么要卖掉汇源?众说不一。

  这里,我们试图从另一个视角寻求答案。剖析朱新礼,还原一个本真的朱新礼之后,他卖掉汇源的答案,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憨厚:农民情结与家族管理

  朱新礼一脸憨厚,再加上浓浓的家乡口音,活脱脱一个山东农村大叔。

  朱新礼在农村生活多年,三十出头在家乡东里村当上了村长。这个年轻的村长带领村民种葡萄、搞村办企业,致力于与村民共同致富。1988年,因为村长当得不错,36岁的朱新礼获得了到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习的机会。毕业后,他就升官了,任山东省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并接手了一个罐头厂。

  朱新礼产生做浓缩果汁的想法实属偶然。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写一个农民推着一小车水果去集市买,卖不掉只好自己吃。联想起自己当村长时为农民卖水果的艰辛,朱新礼深受触动,他想到了做浓缩果汁,这样就能解决农民卖水果难的问题。“我长时间在农村生活使我深知‘庄稼人’的不易。”正是这样朴素的想法,让朱新礼抓住了商机,并带领农民走上了富裕路。

  然而今天,“转了一大圈,十六年后,我又回来了。”朱新礼也许还是眷恋这块土地,“我从创业那天起,就想能够为农民多做事,今后会在上游倾注更多的精力”,并称这是他的“乐趣和兴趣”所在,而且也“不用每天面对消费者”。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朱新礼的家族观念很浓。直到现在,汇源仍有浓重的家族化管理的痕迹。一位曾在汇源工作过的人对《新财经》记者表示:“汇源的家族化非常严重。”

  对于汇源的家族化管理问题,朱新礼自己也很明白,但他不信任外人,“财富的积累刚刚起步,许多资金都是亲朋好友凑起来的。一放手,请一个职业经理人来,一不留神,作出一个轻率的决策,后果将很严重。”所以,他更看重那种基于亲情的信任。

  朱新礼的办公室很大,足足1300平方米,120多名员工和他集体办公,连隔断都没有。这种办公方式,显示了朱新礼的亲民风范,但也渗透着农村曾经有过的那种大锅饭味道。而且,在这个偌大的办公室里,山东沂蒙口音占据着主流,外人要融入并非易事。

  狡猾:在资本的风月场上屡屡得手

  朱新礼外表憨厚,实际上是一个精明之人。有人说:“这人太狡猾,连德隆都玩不过他。”朱新礼一直在资本的旋涡里周旋,虽惊险连连,他却能屡屡得手。

  创业伊始,朱新礼以承担负债的方式,联合一家港企完成了企业的产权改革,相比很多人后来的MBO(管理层收购),朱新礼无疑早走了一步。

  后来,朱新礼把汇源搬到了北京,为的就是吸引合作伙伴,获得资金。鉴于朱新礼的开放态度,汇源一直深得资本大佬们的青睐。在汇源创建十二周年的庆典仪式上,一下子迎来了12位国际大投行的亚洲区或中国区总裁。

  朱新礼的第一个“相好”,是当时颇为辉煌的德隆。2001年,汇源与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合资,并出让了企业的控股权。在与德隆的合作中,汇源收获颇丰。借助德隆的资金和影响力,汇源在国内或建立、或收购了26个大型果汁生产加工基地,并引进很多国际先进的灌装设备,为汇源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2002年末,朱新礼嗅到了德隆大厦坍塌的气息,立即奋力挣脱德隆的怀抱。他不惜以“对赌”的方式,与德隆分手,并最终依靠顺义区政府的帮助夺回了汇源的控股权。

  回想那段经历,朱新礼至今仍心有余悸。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缩手缩脚,继续和资本亲密接触。2005年3月,汇源向统一开放5%的股份,但囿于台湾当局对投资额度的限制而被迫散伙。

  2006年7月,汇源引入达能、华平投资、荷兰发展银行等,融资2亿多美元,为汇源上市做好铺垫。2007年,汇源在香港上市,筹资24亿港元。

  2008年9月,汇源终于遇到可口可乐这个“大买家”,定下终身。汇源的出售总价达196亿港元,朱新礼个人将获74亿港元。在资本的风月场上,朱新礼似乎获得了一个最风光的结局。

  显然,朱新礼对自己在资本运作上的成功也感到满意,他曾说过:“我竞争过了德隆、统一、达能等有名的企业。竞争之后有合作,合作就是借力。”现在,他又“支配”上可口可乐的资源了。

  与朱新礼有过合作的知名策划专家石岩对记者表示:“汇源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碰到过并购、重组等各种难题,朱新礼都一一化解,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每一步都很老到。最后的赢家就是朱新礼,因为真正得到钱的是他。”

  忧虑:汇源的明天会怎样

  朱新礼憨厚、精明,内心却已深感疲惫和焦虑。一个56岁的老人,经营着汇源这样一个企业,他太累了。“十六年半了,创业的时候我一根白发都没有,现在基本上全白了。十六年半了,我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1993年我从瑞士考察回来病倒了才在医院里躺了二十天。”朱新礼感到身心俱疲。

  石岩告诉记者:“朱新礼是最累的人。每次见他,他总是匆匆忙忙。”据说,忙得晕头转向的朱新礼曾有过破玻璃门而入的轶事。

  随着年龄的增长,接班人问题成了朱新礼的心病。“我都快60岁的人了,还能顶多久?如果有一天真的顶不住了,既对不起股东,也对不起员工。”

  早在五年前,朱新礼就动员儿女们接班。但儿子的兴趣不在经营企业上。女儿呢?“她是一个妈妈,她有家庭,有丈夫,我也不忍心。”兄弟呢?“很遗憾,我的这么多兄弟,他们都说当不了……”找职业经理人呢?“没有找到合适的人。”当然,朱新礼也不信任现在的职业经理人。

  “做企业的确很好玩,你40岁的时候感觉挺好,50岁的时候感觉还行,60岁的时候你还要做,难道你能做到70岁、80岁吗?”最终,朱新礼选择了放弃。

  事实上,人才和管理一直是汇源的短板。

  一位汇源前高管表示,“汇源最大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朱新礼是战略家,但汇源中高层的经营能力却难以实践朱新礼的雄心。”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朱总长于战略,很敏锐,但在管理上,很多地方他不能完成对自己的超越。”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宁向东认为:“从整个市场情况来看,汇源下一步要做的不是面上的工作,而是质上的提升,要在研发、市场运作等方面下很大力气,而靠现有人员,很难做到。如果朱新礼再年轻15岁,我觉得他可能会有另外的选择。”

  汇源不仅面临内部提升的难题,外部竞争也越发激烈。可口可乐、统一等巨头强势进入中国大陆果汁市场,本土企业中除了娃哈哈等市场强手,众多中小企业也纷纷崛起。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现在饮料行业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果汁市场被瓜分得不像样了,一个饮料企业不完成10亿的销售,就很难生存。汇源要从30亿、40亿发展到80亿、100亿,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彻底变革,我认为汇源还没有完成这样的变革。真正在这个行业做的人能够理解朱新礼,而且认为他现在卖掉汇源是幸运的。”

  现在的饮料行业已经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从原料基地的建设、运输和加工,宣传推广,渠道建设都需要大量资金。有行业人士表示,“汇源的资金运营状况一直都是偏紧的。”

  由于宏观调控、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汇源今年的销售额和毛利率都出现了下降。最近汇源向港交所递交了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销售额出现了下滑,仅为12.9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5.2%,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虽然增加7.2%,但其纯利增长有43%是来自所得税的减少。

  接班人没有着落,企业发展面临人才和管理的短板,市场竞争加剧,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足够朱新礼疲惫不堪、忧心忡忡,何况他已经56岁了。

  “汇源的摊子越大,战线越长,风险也就越大,担心也就越多。品牌小的时候拎在手上,大了就得背在肩上,现在是顶在头上。我想稍微休息一下,因为做汇源确确实实是辛苦,没有比它更辛苦的了。人累,心也累,我感到身心俱疲。”朱新礼说的是心里话。

  知足: 小农意识还是企业家精神

  朱新礼在9月6日召开的记者会上说“企业要当儿养,当猪卖”。这话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说出这种感受,朱新礼并没有违心。

  有人分析说,汇源的含义就是“汇入世界,源自中国”。朱新礼也一直强调,李嘉诚“在投资这个企业之前,先会看看它能不能卖掉。”此外,他还把汇源比作待嫁的姑娘,“太早出嫁还不够成熟,太晚年龄又大了,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显然,对他而言,汇源是迟早都要嫁出门的姑娘。

  在与德隆的合作中,朱新礼让出了控股权。他也在各种场合表示,并不一定要坚持对企业的控股权。这些都为朱新礼今日卖掉汇源打下了伏笔。

  不少人认为朱新礼的选择是明智的。果汁饮料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想要把汇源再提高一个层次很困难,能以此高价售出,朱新礼也算“功成身退”,把汇源交给可口可乐,既放心又套了现。石岩也表示:“朱新礼的选择是颇具智慧的。我们不要指望一个人把企业做到头,这样也不公平。”

  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这并非是个案:“中国民族品牌一向都很短视,基础不扎实。在当下环境里,都在追求快钱,没有长远的目标。”

  清华大学宁向东教授告诉记者,他和朱新礼有一面之缘,那是在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做一期宗庆后的节目。节目现场,朱新礼在场。当时,宗庆后说1000元的单他都要亲自签字。朱新礼说,10万元以下的单不需要找他。

  宁向东说:“有些人做企业会一直坚持,有的则做到一定程度就想休息。至于朱新礼,每年春节晚会都能看到他,可能他早就想休息了。汇源现在面临很多挑战,如果换成其他人,也许会拼一下。说到底,每个人的选择和性格有直接关系。”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则表示:“可能朱新礼开始做这个企业时就没想着天长地久,他没有把企业当成终身追求的事业去经营,而是当做捞一把就走的工具。”

  战略管理专家姜汝祥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中国文化和商业文化是有冲突的。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小农的田园文化,中国人的理想是过田园牧歌式生活,种种花草、含饴弄孙,而这样的想法与做企业是相悖的。所以,大部分中国企业家是人格分裂的,做企业到一定程度就改去念佛、练书法、练气功,他们做企业缺少快乐感。在内心深处,他们并不认为企业家可以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而且,从一开始,这些企业家就没想过要把企业做多大,也不知道企业壮大之后应该怎么办?

  品牌营销专家李志起用“功成名就,激流勇进”八个字概括了朱新礼的选择。李志起说:“作为创业家,他从山东走到北京,再从北京把汇源带到香港,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人生如此,对一个商人、一个企业家来说,足矣。民族也好,爱国也好,这种情绪有时候并不能当饭吃的,毕竟江湖是以实力、以成败论英雄的。在这个时候封刀,也一样值得我们尊敬。跟行业大佬宗庆后的选择相比,我相信朱新礼的选择不会被人更多诟病!”

  朱新礼是个知足的人。就像一位曾经在朱新礼身边工作过的人士所言:“朱总是个明白人,知道自己要啥,知道自己不要啥。汇源现在强了,成了公众企业。但如果朱新礼认为自己不能达到社会对公众企业的要求,死撑又有何意义呢?况且,他都这个年龄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看法,朱新礼也会认同吧?

  朱新礼简介

  1952年5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高级经济师。中共党员。

  1974~1988年,先后担任山东省沂源东里工业集团总经理、山东永新实业公司总经理、山东沂源县东里村村长。

  1988~1991年,在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脱产进修。

  1991~1992年,任沂源县外经委副主任。

  1992年,辞职下海年创立山东淄博汇源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1994年,创立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任党委书记、董事长。

  2007年2月23日,朱新礼领导下的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

  2008年9月3日,朱新礼将上市公司汇源果汁以196亿港元卖给可口可乐,其中朱新礼个人将套现74亿港币。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2713.html

更多阅读

曹德旺:房地产崩盘是迟早的事,有房要尽早卖

【干货】曹德旺:房地产崩盘是迟早的事,有房要尽早卖2014-09-11正和岛http://xueqiu.com/8405821438/31485932导读今年5月,包括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正和岛岛邻曹德旺在内的福建省30位企业家以《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题,给国家主席习近

朱新礼个人财富 汇源猜想 朱新礼种菜

既然果汁行业是一片红海,那汇源的蓝海在哪?时下中国,农业是极富空间和想象力的词汇,如今,朱新礼将利用这一词汇让汇源变得更具想像空间。2007年,汇源拿下了北京顺义一片1.5万亩的山地,现在成了汇源第一个有机农业试验田;2010年底,北京密云15

汇源董事长朱新礼 从被否自救到争气 朱新礼详解汇源这一年

“汇源要争口气!”顶着出售被否、去年上半年业绩巨亏,业界质疑汇源还能否撑得住的多重压力下,经过一年的憋屈,朱新礼终于在3月26日这天发泄出来。尽管距离汇源并购被否已经整整一年,但这个山东大汉仍难以释怀:“本来是最好的收益,是一个

本土品牌保卫战:朱新礼卖得了汇源吗(1)

朱新礼一手打造的汇源品牌或许和美加净、乐百氏、中华牙膏一样,被跨国公司收购之后几乎销声匿迹,如何防范更多的中国企业步其后尘,才是我们今天必须回答的问题   本刊记者 阮加文   在9月3日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消息公开之后,因为

声明:《朱新礼:卖掉汇源是迟早的事》为网友与君同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