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李宁:冠军的心》作者8194;虞立琪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8194;王8194;缨 1980年代,李宁是时代符号。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李宁重新成为焦点。从体操王子到落马王子再到点火英雄,李宁用自己的“担当”成就了自己的传奇。时下多事之秋,本土品牌再陷信任危机,我们更加呼唤中国企业中能有勇敢的“担当者”! 李宁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运动员生涯给了他一颗冠军的心、一个冠军的思路和态度。 李宁几乎不接受采访,我曾问他为什么那么低调?他说其实冠军都不是那种闷声的人,只是他们会以另外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那么,冠军的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质呢? 在李宁身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质就是,他的心理素质特别过硬。 在奥运会上,我们也看到很多有体育天分的运动员,可他们最后没能获得冠军,不少人就是在最后一下出了一点点小问题,结果就与冠军擦肩而过。所以说当大家在技能上没有多大差别时,最后拼的就是心理,最大的差别就在心理素质。 李宁就是这点好,他知道自己战无不胜。 喜欢自己被期待 这种冠军的心理素质从何而来呢? 李宁当时的形势跟现在还不同。今天的奥运会上我们有51块金牌,一个冠军就是1/51的组成部分。当时李宁可是担负了整个希望的。我们国家为了激发全民族的自豪感,选中了体操等几个很少的强项。也就是说,李宁要和他当时的同伴们一肩担起民族的希望。李宁当时很年轻,他要有多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来承受这样的荣誉啊!但是李宁喜欢给自己期待,他也希望被别人期待,他是习惯让自己去承担希望的。 于是他给自己设定了目标。这个目标很高,可李宁相信自己可以达到。有了目标,他就赋予自己以使命感和责任感,这使他最终的确承担下来了。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上,李宁获得了3金2银1铜的荣誉。当时的国际评论说中国体操不得了,出了个“神人”!中国体育进入了李宁时代。 抛开胜败,当仁不让 这种承担荣誉的心理,这种冠军的心理,李宁又是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的呢?就是四个字:当仁不让。当仁不让在李宁就意味着,我就是拿冠军的,完全不存在让别人去做而与我无关,或者退让、推让。这个事情我就是应该去做的,而且要挑头去做。 这样的心理素质和态度,在李宁后来二十多年的经商过程中也常常表现出来。 他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最后一次比赛中意外失利,从吊环上摔了下来。由此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 他在广东健力宝创始人李经纬的引导下来到了一个小县城开始创业。此时的李宁什么都没有,没有品牌,没有资金,荣誉也属于过去。一个曾经有辉煌体育生涯的运动员又从零开始,这样大的落差是很不合人们习惯常理的。但是李宁就从寻找资金开始,一点点地做了起来。1990年代他又投资3000多万元办了一个体操学校,也是当仁不让,就是想为中国体操事业出力,培养人才。 他还干了一件事,就是成立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主要是为退役的运动员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能更迅速地融入社会。这是一件大事,但他领头召集退役的运动员来做这个事。他不光是募捐,后来他还把自己的股份卖了一部分,拿了一个多亿来做慈善事业。 这次奥运点火仪式,大家都在猜测谁会成为最后一棒的火炬手,最终是李宁现身,这其实是众望所归的。因为他首先是中国一位优秀和成功的运动员,其次他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体育事业的强大和经济的强劲发展,他还是中国本土体育的第一品牌。可以说,在他身上集中展现了中国人的风范。另一方面看,李宁在鸟巢“碗边”的奔跑,也是他离开竞技场的20年里不懈努力,“雪耻”当年失利的最好回报。 他做这些事情的态度就是:当仁不让。当仁不让,接下来还有一句话:舍我其谁。李宁就有这样的底气!当他觉得事情到了这个“点”上,该做了,那么谁来做?不知道。他就会认为自己应该去做!他就会挑头儿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