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150亿欧元交易规模的市场。但这并非是一场参与即能赢的游戏。
文 | 本刊记者 王勇 何伊凡
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简称CDM),高达数百亿欧元的“碳交易”市场逐步被中国企业了解和熟悉。CDM简单说就是允许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以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方式购买减排指标,保证其购买指标的成本远远小于超额排放的成本。 中国堪称CDM机制最大的受益方。从2002年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荷兰政府基金等进入中国探索CDM业务算起,中国CDM市场仅仅用3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转变。截至2008年8月26日,中国CDM审核理事会已批准了1444个CDM项目,其中260个项目通过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执行理事会(简称EB)注册,占已注册项目的22.59%,居世界第二位,年产生减排总量1.14亿吨CERs(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经核证的减排量),占已注册的项目的51.75% 。 按当前中国碳市场10欧元/吨左右的价格计算,已通过注册的“废气”每年可为中国带来10亿欧元以上的额外收入,并将拉动数倍乃至数十倍的固定资产投资。 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中国企业纷纷进入这一市场淘金。全国27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建立了CDM技术服务中心,国电、大唐、首钢、中石油等有实力的大企业也组建了专门的机构从事这一工作,CDM项目遍地开花,相关的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金融机构和政府基金纷纷杀入。甚至,连中国本土的鉴证市场都逐渐启动,目前已有4家企业向联合国提交了鉴证资格申请,其中一家已经暂时获得开展CDM项目认证的资格。 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前,这种爆炸性增长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CDM市场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当前国内负责审批的政府机构工作人员不足,审批项目耗时过多;2005年出台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已经落伍;国内项目开发方普遍对国际规则的跟进不及时,项目质量急需提高;而且,“项目业主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认识,以为是卖方市场,漫天要价,却不知这仅仅是一种表象。” 事实上,一个CDM项目从立项到真正拿到钱,差不多要4-5年。而时间跟CDM项目的风险、每吨CERs的价格密切相关。随着大批金融机构的进入,碳交易已从减排项目变成标准的金融产品,本质上是一种期货,交易的是信用额度。 淘金“碳交易”是中国企业所经历的前所未有的挑战。CDM市场受政治因素影响大、买卖双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中国企业极度缺乏国际化商业谈判的经验,导致CDM项目各个环节都蕴藏着大量风险,失败的CDM项目俯拾皆是。 接下来,请随《中国企业家》一起,看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选择的两个案例:一个是中国第一个水电CDM项目,一个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CDM项目。揭示它们的运行内幕有助于更多的中国企业今后在“碳交易”市场成功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