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能够尊重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国消费者进行改变,本身就是一个进步。朗逸能否成为继领驭之后上海大众又一款“当家”车型,还需要时间和市场来检验
文/本刊记者 张程
2008年6月25日,朗逸(LAVIDA)在北京国际车展亮相,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朗逸作为上海大众首款紧凑型轿车,被上海大众寄予了厚望。有评论说:“朗逸肯定不是上海大众家族中最贵的,但它却有可能成为销量最多的。”朗逸凭什么博得市场? 设计:实用先行,不再标榜“技术领先” 一直以来,以大众为代表的德系车都是走技术制胜之路,但此次上海大众推出的朗逸却没有标榜“技术领先”。业界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大众为适应中国市场进行的调整。朗逸更强调实用,是很务实的作品。但上海大众的这一做法也招致了一些质疑。 最主要的是对于其开发平台的质疑。朗逸没有使用大众中级车最新的PQ35平台,而是用了被网友戏称为“上个世纪的古董”PQ34平台。对此,上海大众方面表示:“内部代号为Model-Y的朗逸,研发开始于2004年。当时,大众PQ35平台刚推出不久,基于PQ35平台的最新一代斯柯达还没有在欧洲市场上市,国内PQ35平台上的产品也只有上海大众途安。所以,上海大众当时不可能在PQ35平台上实现自主开发的梦想。”时任上海大众总经理的陈志鑫曾表态:“在PQ34平台上,我们同样要打造出一款精品。” 发动机是另一个质疑焦点,大众最顶尖的TSI直喷增压发动机,在迈腾、明锐等车型上已经配备,但朗逸并没有配备。对于朗逸提供的1.6升和2.0升两款发动机,有消费者反映:“1.6动力不够;2.0太费油。为什么不用1.8?家用1.8正好,兼顾动力与油耗。” 据大众方面介绍:朗逸提供的1.6升发动机也用在上海大众旗下的polo车上,最大功率77千瓦,动力参数与凯越、伊兰特、悦动等同排量车型不相上下;2.0升发动机曾用在老款帕萨特身上,最大功率为88千瓦,技术含量与动力参数均不低于同排量竞争车型。 有试驾者表示:“实际试驾过程中,我发现这款车的发动机功率虽然不高,但低速扭矩充足,油门响应也十分灵敏,非常适合城市中走走停停的路况。” 对于种种质疑,有专业人士认为:任何一款车都有其目标人群,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高端配置必然要提高其价格,这对价格敏感度极高的中国中级车市场而言,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任何一个汽车市场,技术都不是车型制胜的唯一要素。中国市场需要的是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只要实用,就肯定能在市场上立足。 设计中国风 很多人见到朗逸的第一感觉,是“很中国”,是一款中国化了的德国大众车,这正是朗逸所追求的。不管是研发,还是设计,朗逸都融入了很多中国元素。 首先,研发设计团队以中国为主,有媒体称这是“上海大众第一款全新自主设计和开发的量产车,是完全由上海大众中方的设计团队,根据二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设计出来的。”既是中国设计团队,在设计中当然会更多地考虑中国人的需求和审美取向。据上海大众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介绍,朗逸在研发过程中进行了大量市场调查,“我们的调研过程大概持续了三年,跑了二十几个城市,既有沿海发达地区,也有内陆城市和小城镇。” 朗逸外型略显中庸,既不前卫也不锋芒毕露。相对含蓄、内敛的车头轮廓给人以大气沉稳的感觉。尾灯造型上,朗逸也摒弃了源自辉腾的“双炮筒”型,而是采用了中国人喜爱的“丹凤眼”造型。 朗逸的中国气质更多体现在其内饰上。镀铬的三环形仪表板稳重而不死板,圆形空调出风口带有一圈镀铬镶边,顿显活力。中控台和仪表板采用了上深下浅的双色内饰,并加入了大量的仿桃木,音响面板和空调控制旋钮也脱去了一袭黑衣而换上了一身银装。座椅方向盘和挡把都采用真皮包裹,提升了整车的档次。 有消费者说:“朗逸也许不是最先进的,也不是最时尚的,但它确实是最贴近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