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竞争不是处于同一个层面,或者等级相差甚大时,绕开对手,开辟另一个战场,双方力量的对比或许会发生逆转
记者/凌峰(发自广州)
由于缺乏屏资源,在中外液晶平板竞争中节节败退的国产彩电,有了选择新平板路线的希望。 7月22日,长虹等离子屏一期工程后端模组试生产。据介绍,长虹等离子屏量产后,年产能可以达到216万片,待三期项目全部完工,长虹将步入全球等离子四强。与此同时,南京华显高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显高科”)等离子屏,也在8月初正式下线。 正因为等离子屏源相对充足,TCL、康佳等众多国产彩电企业,正重拾一度放弃的等离子彩电战略,积极与这两家工厂洽谈采购事宜。 打破垄断 据《IT时代周刊》了解,国产等离子屏不但具有全球领先技术,还拥有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权。 长虹一直是等离子技术的坚定支持者,甚至在业界均表示看好液晶时,长虹仍初衷不改。目前,他们投产的工厂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八面取”生产线(编者注:从一块玻璃基板上切割八块等离子面板)。2006年6月,长虹集团占股80%,与彩虹集团共同成立世纪双虹公司,专门运作等离子项目。彩虹集团早在多年前就开始研制等离子屏,专利数量达135项。后来,为了进一步获得相关技术,世纪双虹以一亿美元收购荷兰Sterope公司75%的股权,后者拥有韩国等离子鼻祖欧丽安353项专利。这样一来,长虹相当于合计占有近500项专利,接近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而南京华显高科等离子屏采取的“荫罩式”技术,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方案。其申请的专利,涉及结构、材料和设备各个方面。 与进口等离子屏相比,国产屏还具有成本优势。长虹在设备招标时,由于韩国和日本因竞争而降价,最后招标价格比同行低20%以上。 此外,等离子屏的介质浆料、驱动线路和荧光粉喷涂等生产材料和工艺,国内厂家都能自主生产和完成。而且,本土人力、土地价格也相对低廉。 中国企业各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让世界领先厂商也看到了机会。制造玻璃基板(等离子屏的上游材料)的日本旭硝子还表示,如果长虹等离子屏的年产能在二期能突破400万片,将考虑在四川建立配套基地。 改变格局 先前,国内企业较少生产等离子电视,主要因素是:全球掌握等离子屏技术的厂家比液晶屏的更少,大约控制在松下、LG和三星SDI等几家企业手中。为了确保寡头垄断地位,这些企业采取“封锁式”战略,所生产的面板主要保障自有整机品牌的配置,只有少量外销。其次,液晶电视的尺寸规格比较齐全,提供给消费者的选择相对较多。同时,因为一些厂商的误导,消费者往往将“液晶”等同于“平板电视”,并存有“等离子不如液晶”的观念。 看到垄断被打破,且市场不断萎缩,整个等离子阵营改变了以往策略。松下、三星和LG于去年停止了长期的等离子屏专利纠纷,它们还对长虹表示支持,希望共同做大市场。LG电子更是突破了“等离子只能做大,不能做小”的尺寸瓶颈。去年,这家韩国厂商推出的32英寸等离子面板,价格较同尺寸液晶面板少50美元。 中外等离子屏企业的一齐努力,加上奥运的利好契机,致使中国等离子彩电销售逐步扩大。奥维营销咨询公司调查显示,今年前5月国内累计销售等离子电视73.92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266.1%。市场明显回暖。GfK客户总监周群说,“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等离子市场下降后突然反弹。” 重建优势 正因为不愿在液晶屏源上长期受制于日韩厂商,中国彩电有望通过采购自产等离子屏重建彩电地位。彩电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国内平板企业一方面可以省去自行研发液晶技术所需的时间和资金;另一方面,国内彩电行业能够形成从零部件、显示屏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逐步建立整体优势,从而达到在等离子领域与外资品牌抗衡的目的。 事实上,自长虹涉足等离子屏以来,曾经放弃等离子专攻液晶的其他几大中国彩电品牌,再次推出等离子电视。近日,康佳集团董事局秘书肖庆表示,国产彩电厂家之间除了竞争,还有“合作”关系,在同等条件下,康佳会优先考虑国产屏。而TCL早就承诺“长虹等离子屏一出来,其第一个使用”。 国内彩电企业,将一部分精力转向等离子,虽然未来仍有许多不确定性,但至少可以降低部分风险,而一旦将来等离子消费趋势形成,目前的平板危局即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