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虹20亿美元投资项目
黄冬渡生/四川绵阳报道
2008年7月22日,四川长虹电子集团(下称“长虹”)在其绵阳的等离子屏工厂向外界宣布:“中华第一屏”PDP(等离子屏)后端模组开始进入投产试制阶段。由长虹生产的我国第一台采用国产等离子屏的整机,也将于8月正式下线面市。长虹等离子屏项目一期建设预计今年下半年实现量产,整个项目将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八面取(编者注:从一块玻璃基板上切割八块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主要量产50英寸以上等离子屏。这将是国内第一条等离子屏多面取生产线。 “逆市而上”的战略 2006年初长虹董事长赵勇在董事会上第一次提出要联合国内外优势企业建立等离子屏生产线的时候,曾经在长虹内部引起了不小的异议,因为当时在平板电视产业中,等离子屏开始出现颓势,液晶屏则稳居上风。然而赵勇力排众议,最终拍板决定了这一项目。 赵勇的决心,来自于对全球平板电视市场的分析:在40-50英寸的市场,液晶屏与等离子屏竞争激烈,等离子屏略占优势;50英寸的以上市场,等离子屏占绝对优势,市场占有率接近70%。而相当一部分专家指出,随着数字高清电视的开通,大屏幕电视将成为未来家庭的首选。 此外,生产等离子屏,还有着技术更优越、资金投入较少、专利“门槛低”等优势。据了解,全球液晶屏有效专利达9684项,而等离子屏有效专利为1568项,正处于技术高速发展阶段。 自主创新进军世界领先行列 “屏生产线延长6米,就是整机生产线”——业内人士这句话,说的是在平板电视中,屏模组占整机成本的60%-80%,由此可见掌握屏核心技术和资源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中国彩电产业的“软肋”。 全球四家主要等离子屏生产企业——松下、先锋、LG、三星,不约而同地在2006年初展开疯狂的“屏投资”。它们全部采用“垂直整合”的运营模式,既生产屏,又生产整机,因此它们屏的外销量较少。如松下拥有年产300万-400万张屏的生产能力,但其2006年在中国市场仅计划销售6万张屏,绝大部分用以支持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日趋激烈和白热化的现实背景中,如果仍然一味依靠引进“洋屏”,必将最终导致窒息而亡。 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德轩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长虹始终坚持“产业报国”的宗旨,这也是开发等离子屏的根本动力。而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创新,长虹在收购韩国Orion公司后,具备了等离子屏等上游关键器件的自主创新能力。 2007年4月28日,长虹正式启动等离子屏项目。长虹与国内最大的彩色显像管企业彩虹集团、美国MP公司一道,首期投入6.75亿美元进军等离子屏项目,最终通过三期建设,总投资超过20亿美元,形成年产600万张等离子屏模组的能力,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垂直整合”打造整机产业链 “长虹等离子项目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郭德轩说。据他介绍,长虹等离子项目是长虹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同时也将是近期四川省罕见的大项目。2006年12月18日,国家信息产业部与四川省政府在北京签署框架协议,共建“创新型长虹”,框架协议第一条即明确表示支持长虹等离子显示器件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家开发银行和绵阳市等都向这一项目给予了积极支持。 郭德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按照长虹等离子项目的战略规划,在未来将建设“垂直整合”的产业形态:以等离子模组为龙头产品,同时利用国内的相关产业资源,形成立足于国内的科研平台、产业配套平台,在国内建立完整的平板整机发展产业链,彻底解决中国平板电视产业战略缺失。 《中国经济周刊》从长虹得到的最新资料显示,长虹等离子屏项目一期工程的内部设备安装调试已经完成,目前实现了小批量生产。虽然遭遇汶川地震,但长虹等离子屏的项目未受到任何影响,今年10月28日实现量产的目标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