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高波: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思维



 文/叶子

  张高波一直梦想发展属于中国人的,受人尊敬的国际化金融集团。28岁时,他告别仕途,选择香港作为事业的起点,"因为香港是国际性的金融中心,而且香港与中国内地的联系一定会越来越紧密"。

  “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现在中国是一步踩上了步步踩得上,次贷危机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要迅速地出去占有市场",看似不会激动的东英金融总裁张高波在谈到机会时也不再貌似平静。

  机会,在张高波的人生经历中起了太玄妙的作用。23岁时,尚未毕业的张高波担任了时任海南省省长梁湘的秘书,以比较传奇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社会履历,近距离地参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中。

  北大的经济教育和海南的从政经历,让张高波始终保持着一个思维方式--topdown。处在一个中宏观的位置上,就要求他必须非常全面地考虑问题,不能像盲人摸象,比较单一地看某个方面,"所有的人都聪明,他有他看问题的逻辑,只是你可能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从上至下看,从做事的角度讲,犯方向性错误的概率会减小。

  "机会只有少数人能看到,大多数人不会理解,所以,要听不同的声音,没有争论的决定风险很大。不听容易做错误的决定,但听得多了又很难做决定,这就是在挑战领导者的判断力",在张高波看来,所谓判断力包括了知识和决断力两个层面的内容。在做一个项目时,市场销售人员永远敏锐,不断向前看,他看到的都是机会;而法律顾问、风控和合规人员永远能看到风险。这就需要CEO去拼图,将它拼得看起来更接近真相,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这里面有艺术的成分"。

  那么,这位善于拼图的金融行家如何拼接眼下的中国机会呢?

  

  将香港纳入金融版图

  首先,现有的货币格局不会改变,美元的地位和基本利益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动摇。相比于欧盟国家的动作迟缓,美国是个自我纠偏能力很强的国家,其创新能力并没有因为危机而消失。尽管如此,也不会继续维持美元唯我独尊的局面,如果中国继续把自己绑在美元的战车上,害处不少。

  现在,终于可以提出这个问题--人民币该不该成为地区货币?

  "如果在现有的环境下继续不作为,我们会错过机会。人民币作为地区货币,是有市场需求存在的",张高波举例说,风平浪静时没有不好的银行,而大风大浪来了,哪个银行是哪个国家的,就变得非常重要。目前小国家做银行很难,而大国的银行机会已经来了。以前,中国抱着弱者的心态,处于守势,现在约束条件变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值也变了,中国政府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张高波把中国形容为一个已经长大的小伙子,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心智和能力上还没充分准备好,但越来越自信。而美国这个超级大家长早已力不从心了。

  其次,在这样的货币格局下,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香港的作用凸显出来,如何用好香港这个桥头堡,也是迫切的话题。

  张高波认为,香港适应能力强,有处理外币的丰富经验,同时,透明的、被国际社会认可的法律体系,在体制上与西方国家接口也相对容易,因此,中国政府如果把香港作为一个实验场,一个资产管理中心,纳入人民币市场,将香港的机制灵活地运用起来,创造出人民币市场,形成可观的需求,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时下,中国和中东成了全世界最有钱的国家和地区,主客观上都存在寻求海外市场的投资需求,我们要意识到世界格局开始变了。"香港具备了成为金融中心的需求条件,但本地官员缺乏大视野、大思维,中国政府虽然有宏观思维,但没有把香港纳入金融版图",总是强调topdown的张高波说:"金融基建必须纳入宏观思维。"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完整的生态环境

  15年的时间,张高波当年来港创立的东英金融集团,已成为控制资产达数百亿港币的综合性金融集团,提供企业融资、资产管理、直接投资及证券经纪等业务。

 张高波: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思维
  改革开放后,走出去创业的华人不在少数,但能够成功立足于当地市场的华人却并不多见。"一个增长的市场没有做不大的",张高波把东英金融能够平稳发展的客观原因归结为市场需求。香港市场人才少,空间大,需求层次多,只要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总能分到一块蛋糕。

  具有走出去成功经验的张高波说:"现在不需要谈论中国企业要不要走出去,而是必须要走出去。美国是消费大国,中国是制造大国,这个格局不会改变。这就决定了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是必须的,从资源需求的角度讲,中国企业也必须走出去。现在,正是走出去的好机会。"而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看,中国企业不可能孤立于世界体系之外,走出去是大势所趋。

  过去几年,国家、企业、个人的资产负债表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优秀,而次贷危机引发的资产贬值还在继续,"前两年买什么都是不对的,现在买什么都是正确的"。在这个大前提下,张高波认为,中国政府应该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进行实业投资。

  "中国政府目前并没有走出去的理论思维和战略配置,不能形成丛林效应",张高波在总结美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时指出,走出去要有国家思维,整个配置也要国际化。二战后,美国制定了一套走出去的组合拳,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各种规模、各种类型的企业,都可以到海外市场寻找到体量对等的合作伙伴。而走出去的形式也很多样,有的企业不方便直接出面收购当地企业,就以投资基金的方式操作。这个对海外市场渗透是全面的,品种丰富,组合多样,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

  最后,张高波依然把这个话题的落脚点放在宏观思维上,他说:

  "走出去需要政策配套,外交配置,学术机构支持,而不是企业的个别运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433051.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企业走出去 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一站

     2013年是中国银行俄罗斯子行落户(以下简称“俄中行”)俄罗斯的第二十个年头。俄中行是中国银行在俄罗斯境内设立的全资附属行,也是中国在俄罗斯设立的第一家金融机构。在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越来越密切,双方合作越来越广泛的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成都市实施“走出去”战略初探

     “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走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企业走出去的“后发展大国”逻辑(1)

  文·王跃生    岁末年初,回望2009,在全球经济都处于金融危机之中的灰暗底色下,中国经济可说是少有的亮色之一;而在中国经济总体复杂困难的大格局下,企业走出去进行跨国投资、收购兼并,又可说是特别突出的亮点之一。据说,许多发达国

王恒利:生涩的收购方式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障碍

最近一个阶段,中国企业在海外能源资源领域的收购动作频频,斩获颇多,“中国大收购”成为海外舆论关注的热点。坐拥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显然“不差钱”;加之中国对能源和矿产的海外依存度日增,可以料想,未来海外收购的步伐

声明:《张高波: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国家思维》为网友七点半公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