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环球企业家》 丁天
一年多来,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什么样的新特点? 首要的一点是正在日益成熟。这是中国企业从失败的经历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温故知新的结果。我看到的一个颇具深意的事实是,全球化这样一场征程的起点始于中国,其过程又关乎能否走出中国。这也是为什么任何希望在本行业中出类拔萃的国际企业都需要在中国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很多时候中国就是其它国家市场的策略求索之地。 同样地,对中国企业来说,要想成功,必须把来自中国的管理纳入全球化,而不是只挑选年轻的孩子把他们直接推入世界。想要成为最好的那一个,最佳位置是成为中国头脑领袖的一分子。你必须从内在开始改变,追求思想的碰撞融合,而不仅是塑造产品。 中国企业全球化成熟,表现在人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过去我们认为,全球化的必需条件是信誉良好的品牌,以及可派遣各地的优秀人才,但今天我们已认识到,要取得成功,你需要的除了品牌价值和人力资源,还必须了解如何从本土走到国际前沿,如何更好地整合从生产到交货的业务线。 人们常常将中国企业这一轮的海外并购与1980年代日本企业在欧美的并购潮作对比,你认为中国企业可以从日本那里学到什么? 日本没有做好的是,他们是粉碎而非整合被并购的公司,让其纳入自己的体系——至少没有达到足够的程度。在未来,需要有明确的人脉线来连结中国及海外业务,而不仅仅是海外部门向中国总部汇报。日本企业的教训是一幅亚洲十分普遍的图景,这是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亚洲人不像长期热爱游船或飞行的欧洲人那样习惯于迁移。 第二个原因是,需要有中国人来建立加固独立实体与国际贸易两者之间的联系。就像美国人会独立于公司之外,而派遣相当一部分日本人去对其进行管理和运营,由此他们得以百分之百地建立起联系。他们懂得如何建立一个权力均衡的公司。我认为这是一个人们正有所意识的关键点——不应该只是销售货物,而是必须遵循同样的策略同步前进。 面对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国经济衰退,现在是中国企业抄底的绝佳时刻吗? 每一个时刻都可以是购买的最佳时刻,当你清楚地知晓购买的原因,知晓市场的现状,知晓购买后你要用它做什么。这和价钱没有绝对的关系。没有意义的行为是,为了买而买,即我们有余钱来实现国际化,我们要扩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公司,我们希望能有国外业务,所以我们需要购买——这是浅陋的,因为其不符合逻辑。通常人们会在高价购进后产生过高的期望值,但在战略目标不明确情况下的购买是无益的。 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必须学好的第一课是什么? 第一课,我觉得应该是真正思考和衡量国际化这一问题,这是世界趋势,但不是时尚,虽然在中国这有点像人人在赶的潮流。该自省的第一个问题是,是否已经把本地市场做到了极致。第二个问题是,迈向国际化有什么要求。第三个问题是,究竟有何意义与价值。 如何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企业收购的敌意? 如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中国企业也对西方世界产生威胁,这种敌意在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都是很自然的。唯一可做的事是,使战略目标和涉足方式步入正轨。敌意的消除和关系的建立在于时间,谨慎选择想要纳入的公司,不光是购买,而是能够赢得好感的合作。 对于雄心勃勃的中国企业来说,你的忠告是什么? 请务必选择你的战场——聚焦在适合的市场而非全部。 常博逸 Charles-Edouard Bouee 大中华区总裁及执行合伙人 罗兰8226;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 第三届“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评选高级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