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迅速回落,必将经历艰难和痛苦的产业转型的过程
作者:厉以宁
2008年初,温总理认为,2008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目前,一系列负面因素开始显现,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欧洲经济明显衰退,中国经济回落速度较预想快得多。这些负面因素陆续会传导到国内企业。 金融危机拖累中国经济 从中国经济的波动周期来看,既有与市场经济国家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中国经济往往热起来很快,冷下来速度也很快。过热之前往往伴随着资源争夺和价格上涨的压力,经济回落后,往往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遭受的冲击大,国有企业、垄断企业遭受的冲击小,现金链断裂会导致企业破产。政府在这个时候,会用放松管制、培育市场的政策来减缓经济下滑带来的冲击,从而为特定行业带来发展契机。比如,1997金融风暴之后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大力培育等。 境内资本市场在2008年也出现了深度调整,导致了负财富效应,对消费需求也形成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外向型经济比重较大的地区,影响十分明显。以上海为例,2008年,浦东新区GDP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这一轮中国经济周期扩张的角度看,在经历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经济从2000年开始启动,2001~2002年加速,加速动力依然是大规模投资。2003~2005年,随着外部经济的繁荣,美国红火的泡沫经济、欧洲经济繁荣、日本开始加息走出零利率时代,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2005年后,全世界典型周期行业——钢铁行业产量增长10%左右,如果扣除中国的增长,世界钢铁产量是负增长。这说明不仅国际市场消化了中国的钢铁产能,中国还替代了一部分国际市场产能。如今,外部经济回落,对中国经济回落的拖累也较大。 从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增长方式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技术进步。但近年来,越来越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廉价资源的投入。现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都在上升,中国城市化率大概有60%以上,劳动生产力转移增速在减缓。因此,出口转型的压力很大,这较之周期回落的压力冲击,应该是一个更为严峻的过程。 产业转型难度较大 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回落速度与资本市场调整速度如此之快,从特定意义上分析,是因为当前局部地区的经济转型,没有找到像1997金融风暴时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向(比如房地产业)。这就需要从宏观决策到微观经营都要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力。 产业转型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很多地区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痛苦的过程,要实现产业转型就意味着一大批低附加值企业退出市场。据统计,仅广东地区就有大约35000家企业退出市场。从产业转型角度看,退出市场的过程只是产业升级的第一阶段,只是腾出了一部分资源。第二阶段往往需要进行产业整合、行业整合,改进现金流、提高管理水平和应对经济周期回落。第三阶段是整合之后,自身定价能力的提高,技术进步、管理创新等。根据温州一些企业情况看,现在已经开始进入整合的第二阶段。 产业转型的调整难度不容低估。中国企业经历了一个较长周期的扩张,很多企业没有面临过转型的压力,缺乏应对周期波动的经验。近期,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罗奇分析,美国经济此次的大幅波动,是从“工业产业”转向“资产产业”、从“工业社会”转向“风险社会”、从“传统储蓄”转向“资产储蓄”的转型失败,才导致了如此大的波动,是对转型失败的一次总调整。但美国的调整速度还是相当快的,实体经济依然在增长。相比之下,中国的不少企业,例如房地产业企业,成长环境相当好,就像温室的花朵,要转型可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调整成本。 在转型方面,有不少成功和失败案例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和日本高雄在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时期十分繁荣,但因为不能适应转型压力,日益边缘化。所以,不少研究机构把转型失败说成是“高雄化”。日本的转型经验相对来说更为正面些,在日本经济快速成长初期,也是主要依靠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但是,中间也经历了一个明显的转型,日本很多优秀企业管理和技术的进步,正是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日本完成转型之后,又经历了一个所谓的“第二次春天”,再次经历了持续时期很长的增长。 扩大内需是必经之路 下一步的宏观政策,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转型应当会成为两条关键的政策主线。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对美国和欧洲出口下滑,要防止经济过快回落,扩大内需是必经之路。改革开放初期,国民储蓄(政府、企业、居民)中,居民储蓄所得占国民收入比例是较高的。近十年,居民储蓄所得占国民收入比例稳中趋降。因此,隐含的政策含义很清楚,就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降低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增加居民所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果没有这些实质性措施,内需的扩大很难取得实质性效果。要降低政府储蓄,财政政策比较典型的是减少经常性开支。同时,减税应该是重点,比如消费税转型,原来担心税前抵扣会导致企业大幅投资引发经济过热,现在经济进入回落阶段,这个顾虑就不复存在。从企业角度看,降低企业储蓄需要强调分红,同时,调整企业结构,打破垄断。当前,中国企业的利润贡献结构呈现非常显著的特征,上游垄断企业集中了相当大比例的盈利,中下游企业则面临十分激烈、同质化的竞争,需要作出调整。 面对当前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应当对中国经济过于悲观。应该说,从全球经济体系的比较看,中国是当前最有条件应对全球金融动荡和流动性枯竭的国家。中国有强大的国力,雄厚的财政实力,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及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和庞大的内需市场。 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顺利度过转型期,进入一个以内需、技术进步作为经济主要推动力的时期,也进入一个新的、持续较长时期的增长阶段。转型期必定存在阵痛,犹如汽车转弯时须减速,转换新的发动机需要磨合一样。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不可能总是与越南、马来西亚比谁的产品更便宜,我们必然要与韩国、日本比谁的产品质量更高。 房地产、汽车和信息技术往往是扩大内需比较好的增长点,中国要重新启动这几个增长点,还有一些难题需要克服。比如,当前的房地产价格已经经历了快速上涨,正在进入调整期。要再次扩大房地产市场,需要消费能力的积累。 从发展趋势看,还要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划分,政府更多承担中低价房和经济适用房的建设,高收入阶层则主要通过市场购买来完成。如果经过分类后,对房地产价格的直接管制就没有太大必要。到时候,房地产行业可能会重新活跃,但并不能表现为房价大幅上涨,中低价房的消费会成为亮点。 另外,由于三鹿奶粉事件,必然会促使公众更关注食品安全,促使企业保证产品质量。这需要放松对食品价格的管制,在奶粉中加入有毒物质,无论怎样惩罚都不为过。但是,还需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除了食品监督方面的缺陷外,少数公司的牛奶卖得比矿泉水还便宜,走的是低价格竞争、不顾及质量的路线。所以,需要放松价格管制,强化质量监督,鼓励企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