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晓红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每个国家都希望能置身于风暴之外,但这只能是良好的愿望。一段时间以来,“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不大”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这样的声音并不可信。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国与国之间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旦危机爆发,注定要产生连锁反应。更何况,这次危机的源头,是来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我们又岂能独善其身? 投资、出口、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面临着消费不足、投资和出口增长过快的矛盾,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超过40%。如今,出口重地美国和欧洲受金融危机影响,市场需求急速下滑,通过外贸迅速传导到国内相关产业。事实也是如此。沿海一带中小出口企业纷纷倒闭,工人面临下岗,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速开始大幅放缓。 寒流已扑面而来。中小型出口企业倒闭歇业现象的出现,也许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当前,全球各国政府开始不约而同地“救市”,其中最轰动的,无疑是中国政府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这个方案让人兴奋,又让人担忧。据以往经验,政府工程往往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投资越大,腐败越深。这一次能不能成为例外?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苛责美国政府放任自流、对金融衍生品缺乏管理的声音甚是强烈,认为缺乏监管的自由市场存在缺陷。然而,历史无法假设。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选择,在当时、当地一定有着充分的理由,就算是换一种做法,也没有谁能保证,某种经济政策的万无一失。 危机来袭,使发达国家又倒向了干预主义。这很可能对中国人的认知理念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也可能会让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决策者相信:自由经济是不行的,政府干预是有效的;美国制度是不灵的,中国制度是最好的;改革任务已经完成,按照既定模式走下去就是胜利。

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金融风暴尽管撼动了全球经济,但自由经济并没有完全失败,政府干预也没有完全胜利。美国的经济模式和金融政策酿出了今天的“透支型”风险,并把这种风险放大到全球;中国的发展模式和金融政策也同样导致了“内虚型”风险,并使这种风险在企业和产业间相互渗透。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政府“救市”政策的出台,一是不能对二者等而视之,二是要注重政策执行的实效。 中国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下去。下一步的改革,必将在一个更为复杂的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