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最佳时机,简单的价涨价跌只会贻误战机。
作者:程默
继11月11日击穿每桶60美元之后,国际油价仍延续跌势,11月21日纽约商交所一月轻质原油期货结算价报收于每桶49.93美元。从7月11日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以来,国际油价已经累计下跌超过60%。随着国际油价一路下滑,国内成品油市场供求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据东方油气网监测,进入9月份,国内汽油市场供求比值已进入190∶100的均衡区间;国内柴油市场供求比值也达到160∶100的均衡区间。此外,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迅速让国内成品油价格成为国际上的一个“高点”。国外加油站的信息显示,加拿大多伦多普通汽油油价从两个月前的112.8分/升下降至11月15日的83.3分/升,降幅近26%之多。美国汽油价格也紧跟国际油价跌势,平均售价跌至每加仑2.3美元,按照11月14日汇率,换算成人民币约为每升4.15元,这意味着广东省6.25元的国三标准93号汽油比美国油价高出了50.6%。据国内有关媒体报道,相关部门已经拟定三套成品油零售价下调方案上报审批,11月中旬前有望下调,但随着11月的行将结束,这一传闻又不了了之。不过,在笔者看来,在国际油价一路下滑、国内成品油供求回归正常之际,正是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机制的最佳时机,简单的价涨价跌只会贻误战机。 国内成品油的价格改革,从1998年开始蹒跚起步,十年有余,至今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按照官方的说法,难以进行价格改革的原因,是害怕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倘若进行成品油价格改革,势必推高国内油价并恶化通胀形势。但目前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已经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此时建立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机制,将意味着国内成品油价格会有所下调,这不仅不会恶化国内通胀形势,还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油价改革带来的阵痛。如果说此前对价格改革畏首畏尾,是由于居高不下的国际油价和国内通胀形势,那么在国际油价腰斩、油价改革有助于通胀威胁减弱的背景下,还有什么理由推迟改革呢? 从长远来看,选择此时进行油价市场化改革,则具有时不我待的迫切性。从国际上看,汹涌澎湃的全球降息潮大有直奔零利率之势,英国央行11月5日罕见地一口气降息1.5个百分点至3%,为1955年以来最低,同日欧洲央行宣布调降指标利率50个基点至3.25%。经济学家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英国央行可能需要继续大力降息,甚至可能降至零。此外,市场预计欧洲央行今年12月将再度降息50基点。而此前市场预计美联储有望降息至零利率。在如此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一旦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大量低成本资本就有可能再次充斥大宗商品市场,让国际商品价格重新进入“牛市”行情。而且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出现趋势性上涨的可能性仍然存在。虽然紧缩仍是目前金融市场的主流,但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近期指出的,“银行不可能永远躺在钱上睡觉”,一旦经济状况好转和信心回升,资金就会纷纷寻找出路——这些资金都是有成本的,金融机构可以短期内为躲避风险而大量持有现金,但不断增加的流动性和盈利压力会最终令这些资金从金融机构不断流入实体经济,涌向大宗商品市场。如果到那时国内的成品油价格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中国将不得不再次面对能源企业的巨额补贴、“油荒”和实质上高高在上的成品油价格。仅以能源补贴为例,根据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的计算,国家对于油价的隐性补贴在2007年已经超过2200亿元,占GDP的0.9%。假如未来国际油价达到200美元一桶,按照现在的成品油价格,需要的补贴会占到目前中国GDP的7%以上。以2007年的GDP(24.6619万亿元)计算,所需的补贴就高达1.73万亿元,而2007年全年的财政收入不过5.1万亿元,显然,这是财政无法承受之重。今年上半年,一些亚洲国家,如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都因不堪巨额的能源补贴而被迫上调成品油价格。 由此看来,如果在国际油价已从7月份的每桶147.27美元的高位下探至目前的每桶50美元一线,国内成品油供求关系也在回归正常的当下,进行成品油的价格改革,一是不会恶化通胀形势,阻力较小;二是能够有效缓解未来可能出现的商品“牛市”对国内经济的冲击。此时不进行成品油价格的市场化改革,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