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金融风暴后,如何建立更为公平、有效的国际经济关系新秩序仍然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
撰文/何仁
在这场金融风暴后,如何建立更为公平、有效的国际经济关系新秩序仍然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 “从来也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工人领袖欧仁·鲍狄埃在创作《国际歌》时,大概从来没有想过这首无产者的歌曲会对国际资本的救赎有什么意义。 11月中旬,G20会议召开,20多个国家首脑在华盛顿共商避免陷入全球经济危机大计; 此前各国政府联手救市,各国央行先后降息;美英法德分别出台了巨额救市计划,中国政府也拿出4万亿元的经济振兴计划。这是二战后,国际间跨地域、跨种族、跨宗教信仰、跨文化意识形态的最大的一次联合行动。这犹如在金融风暴来临时大家共同唱起了一首“国际歌”。 当然,联合行动并不能表明全球各地区、各国、各阶层利益的一致。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阶层的利益协调仍然是新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在这场金融风暴后,如何建立更为公平、有效的国际经济关系新秩序仍然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 自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是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自冷战结束后,虚拟经济在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发展十分迅猛,已经脱离于实体经济成为一个单独发展的经济领域。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测算:1997年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为140万亿美元,到2000年底达160万亿美元,是全世界GNP总量的5倍。 另一方面是南北国家差距的拉大。2006年联合国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世界家庭财富分配报告》中指出:国家间和地区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2000年,全世界家庭财富达125万亿美元,人均2.05万美元。世界上最富有的1%人的分布情况是,37%在美国,27%在日本。全世界的家庭财富90%集中在北美、欧洲、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中国人口占全世界的四分之一,但家庭财富总量只占全世界的2.6%。 从这种变化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以战争掠夺财富的方式不同。国家财富的聚敛方式不再以暴力为主,更多的是以规则、技巧、经验、复杂的交易方式取得财富。财富的掠夺对象也从对国内不同阶层的掠夺转为对不同国家间,不同地区间的聚敛。而这种聚敛方式促使经济活动更加虚拟化,日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有贸易规则的变化都是以有利于发达国家或是跨国公司的利益为准则的。在发达国家以制造业为主时,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煤炭、石油、木材等等都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廉价原材料,高价的工业制成品与低廉的原材料构成发达国家的财富来源;当发展中国家也有了相当规模的制造业后,资本市场的产品,品牌价值、知识产权、贸易渠道等成为最能体现财富价值的商品。这种巧妙的变化既可以解释为经济发展的“规律”,也可以成为最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商业模式。可以设想,如果有一天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掌握了大量的资本时,这种“规律”还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不久前几位学者解析了苹果公司iPod的价值构成。以iPod的30G版本为例,售价为299美元。其中最贵的零件是硬盘,73美元,是由日本东芝公司生产,其他参与生产的有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在最终形成的价值构成中,美国得到163美元,中国得到的不到增加值的1%。在资本市场上也是如此,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基础上无限放大后,以货币形式体现的财富就大量地依附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上,发达国家的富有阶层就轻而易举地在远离实体经济的同时,又大量地占有财富了。 只有这样分析,才能理解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们每周末都开着房车郊游度假,却还十分富有;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从儿时就开始奔波劳作而仍不免于贫穷了。如今,富国游戏也有玩失手的时候,金融风暴来临,当各国再唱“国际歌”,世界经济秩序有了重新修改游戏规则机会的时候,命运的天秤会向哪一方倾斜呢?就看发展中国家能否“联合起来”主动争取了,分配世界财富的弈局或许有机会重新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