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石:中国经济的“萧条逻辑”——旁观产业增长极限
文/金岩石 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逢8必有一次大萧条。更让人吃惊的是,三次萧条的逻辑和结果竟如此一致。
“蒙牛”液态奶在香港市场重新上架了。这是“三鹿毒奶”危机结束的标志。这场危机像金融海啸袭击美欧金融业一样,波及到整个中国的食品行业。痛定思痛,危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想不应该仅仅归结为几个从业者的贪欲和质量检查的缺失,还应反思中国乳品行业的发展模式问题,再深入一步,那就是乳品行业的“增长极限”。 牛奶何必走入寻常家? 1968年,罗马俱乐部把许多学者的观点编辑成文,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都斯教授执笔完成了一部未来学名著:《增长的极限》。这本书警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危机,提醒社会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经济增长的威胁。地球上有许多事情,有时要不断回归常识才能理解。 中国人是吃猪肉的民族,却没人爱喝猪奶,于是吃猪肉喝茶水成为天经地义。现在消费升级了,我们也要喝牛奶。而要达到欧美的标准,一家人需要有几头牛提供鲜奶,中国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承受吗?如果四岁以上的牛就是不能产奶的老牛,我们又如何保证产奶的牛都是四岁以下的?所以,吃猪肉的民族要喝牛奶,牛奶就必然是奢侈消费品。既然是奢侈品,那就不该在中国生产这么多,不该卖这么便宜,更不该出口到国外!换句话说,这个行业在中国就不应该做这么大,或许这就是乳品行业增长的极限。 企业制度的使命,就是突破人的极限,一是人的生命边界,追求基业长青;二是人的风险边界,追求创新成长。但每一个行业的企业领袖都必须面对行业的增长极限,绝不能肆意挑战自然规律设定的市场边界。古往今来,中国的书画作品中几乎没有奶牛,土生土长的中国牛是黄牛和水牛,这也说明奶牛是舶来品,在中国是稀缺资源。舶来品的奶牛和进口的生活方式都说明乳品是奢侈品,乳品行业就应该遵循奢侈品行业的规则来经营,那就不能追求让十四亿人每天喝牛奶的市场目标。 经历了一场如此惨烈的行业危机,如果还没有看到乳品行业的增长极限,危机就难免卷土重来。从这个角度看“毒奶事件”,我们应该把这个事件视为自然规律的表态,而不是个别厂商的质量事故。 领袖要理性高于赌性 中国的经济成长是就业压力驱动的高成长,在解决失业问题的近期目标之下,对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几乎必然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今天发生在乳品行业的事件也就还会发生在其他行业。所以,如果不能从“毒奶”危机的处理中建立行业领袖的责任,我们就没有从危机中吸取应得的教训。那么,乳品行业的企业领袖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应该坐下来讨论行业的成长极限和经营模式,在危机中整合市场资源,降低增长目标,规范定价模式。比如说,蒙牛和伊利的团队原本是一家,为什么不能谈谈合并的选择呢?天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应该顺势而为,不可逆流而上。两个公司的管理团队都是超一流的优秀团队,当然会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嫌。但在危机中,面对自然规律的挑战,理性要高于赌性,合作应高于竞争。 行业的增长极限是旁观者的问题,却是每个行业的领军人物都必须思考的。由于业内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提出都有利益冲突之嫌,笔者以局外人的身份在此提出,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本文作者系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同时供职于上海交大海外学院金融所)
更多阅读
专家型少帅:中国经济的掌舵人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同时物价腾升、股市动荡、医疗教育、社会保障、贫富差距等诸多民生问题凸显,新一届内阁在未来五年需要用新思维来应对新挑战。 新一届内阁的财经大员们,自然备受注目—
第28节:美国大战略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1)
系列专题:《国家博弈下的中国危局:选择和崛起》 第十五章 美国大战略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 第一节 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 美国在国家博弈中,国家利益至上。美国不是一个从“普世价值”出发的国家,任何价值都必须符合国家利益。为
周金涛:中国浓缩的周期与美国周期的延展
关键词:新财富;经济周期;中国;美国 二季度中国经济达到经济复苏的环比高点,经济回归弱势均衡,这意味着2007年以来的康波衰退初期,通胀异常波动对经济增长的扰动已经结束。虽然通胀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是未来几年内康波衰退后期的
吴敬琏: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怎样才能持续?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能不能够持续,怎样才能持续?近来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议论的热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中国经济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所以中国经济能不能持续发展和怎样才能持续发展的问
“中国价格”的制胜逻辑:如何应对价格战(一)
欧美企业对“中国价格”又恨又怕,并质疑中国企业发动价格战的理性逻辑。不过中国彩电、微波炉的价格战案例却表明:中国企业的定价策略并非西方企业设想得那样草率,降价其实都是针对当时市场形势而精心策划的策略,并取得了超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