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处理这个朝阳产业蕴含着一个巨大的市场
夏勇峰
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2500万元,2004年达到5000万元,2005年突破1亿元,2007年达到3亿元。作为一家污水处理企业,成立于2001年的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销售收入每年都在快速增长。提到这一系列数字,碧水源常务副总经理何愿平并没有流露出过多兴奋,“现在我们还处于市场推广和培养能力的阶段。”但他接下来又补充道,“预计未来5年,公司收入将会达到50亿到100亿元”。碧水源的“快公司”潜质还远远没有被挖掘。 如果说环保行业是朝阳产业,水污染处理是环保产业的关键点之一,则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就是环保产业“朝阳中的朝阳”。碧水源便是采用MBR技术进行污水处理的。MBR技术利用生化池和养污池,培养并圈养吃污染物的微生物,再用充满不到1微米口径小孔的膜过滤,将污染物挡住而清水流出,95%的有机污染,都能用这项技术进行处理。这项污水处理的新技术,具有部署快、占地面积小、出水水质高、涵盖处理面广等一系列优点。如今,碧水源在MBR领域已经成为全球前三、中国第一的企业。 何愿平表示碧水源公司目前主要是在和传统水处理技术进行竞争技术改变商业 在环境污染中,排行前三的是水、大气和固体废物,而我国环保中70%的问题来源于水处理。目前,我国大部分水域遭到污染,环渤海、黄海等近海,30年无法自我调节恢复。如此严峻的污染形势,直接带来了污水处理这个数百亿元规模的市场诞生。 然而长久以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污水处理一直沿用的是多级沉淀法——水处理修建巨大的处理池,使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吸附水中的污染物,沉淀下来,然后将处理后的水导出。这种方法日益显示出弊端:施工周期长、维护过程复杂、出水水质不稳定。一旦上游入水有变化,比如污染物组成性质变化,将导致出水不合标准,而系统也有可能在上游变化中被冲垮。水污染处理的粗放,直接导致了“治了又脏、脏了又治”的循环。 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碧水源希望通过引进MBR技术,来改变污水处理的现状。事实上,MBR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在西方出现,但因为并没有太大的水处理需求,一直没有大规模投入使用。但在近些年,一些国际巨头开始加快在MBR领域的布局。西门子在2005年收购USFilter,通用电气于2006年收购MBR技术鼻祖、加拿大Zenon公司,日本久保田和东丽等公司都在MBR领域虎视眈眈。 碧水源在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技术研发与生产销售并重之路,在一个又一个水污染处理的实践之中,不断进行技术的优化。“在2003年,我们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处理起来更加完善和稳定,更重要的是,成本大规模降低了。”何愿平说。与此同时,公司销售收入也跨越了2000万元的门槛。 对比传统技术,MBR的出水水质高,污泥少,占地也很小。“传统容纳2000~3000毫克污染物的空间,我们可以做到容纳10000~12000毫克,效率高,耐冲击,而面积则节省了50%以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除了提供硬件设备,碧水源还提供控制软件等全套解决方案,基本上能实现水处理的全自动控制。这样,碧水源也改变了传统污水处理的工程程序。 传统方式80%的工作是基建(土建),20%是设备部署,而碧水源的水处理方式使得基建缩减到20%,设备部署占据80%,以前要花半年干的活,现在1个月就能完成。程序化的污水处理工程大大缩短了项目时间,用何愿平的话来说,“这是从复杂的中餐到制式化的西餐的转变”。 “如何让污水处理为被处理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也是碧水源要实现的目标之一。目前,碧水源的许多企业用户比如中环广场,已经开始将处理后的水资源充分使用到其灌溉、景观等项目上,将处理回收后的水变成了新的财富。 本地化优势 在通用电气、西门子等国际巨头的虎视眈眈下,碧水源想要获取成功,就必须找到能验证自己实力的大舞台。 2002年,离北京奥运会举办还有6年,而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MBR污水处理的成功经验,给源自澳大利亚技术的碧水源加上了一颗重重的砝码。2002年12月,碧水源成功中标国家大剧院水处理工程;2003年9月,中标亚洲开发银行项目;2004年,利用浸入式生物型连续微滤系统应用于高碑店污水处理厂;2005年6月,成功中标密云再生水厂——我国最大的MBR污水资源化工程。 谈到为什么能击败竞争对手夺到这些大项目,何愿平分析道:“本土公司的各项成本都比国外公司低很多,由于本地化,使得服务的反应速度非常快,而且项目后续的运行成本也较低。” 在各家公司基础技术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水污染处理与其他行业的区别在于,需要大量的应用性技术,这些技术来源于一个个项目,需要积累和实践。在许多项目中,碧水源都负责从设备、技术到培训的全套解决方案,凭借其“性价比”与“本地化服务”的优势,在项目中击败了国际巨头,并因为循序渐进的一个个项目,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塑造出了品牌和信誉。 特别是2005年中标的密云再生水厂项目,像一根标杆插在了碧水源的大门前。这个日产量达到4.5万吨的巨型水源再生项目,带给碧水源的首先是经济效益——仅2005年上半年,碧水源销售额就超过之前一年的销售额,达到了7000万元;其次是示范意义,之后再也没有客户会怀疑碧水源的技术实力。 在每年都有重大项目中标之后,碧水源如愿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指定水处理技术提供单位,多个奥运场馆设计了碧水源的产品。而奥运会的水处理经验,又会成为碧水源未来发展中的重要资历。 虽然公司在高速成长,但碧水源公司上下仍然觉得还不够快。MBR只占据中国整个水处理市场份额的1%,一方面说明市场仍有非常大的潜力,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中国水处理的理念仍然停留在较为初级的阶段。 虽然成本已经大幅降低,但相对于传统技术,碧水源MBR技术仍然要贵起码10%。客户已经不会怀疑技术,但因为理念问题,仍有大量的水处理选择了“少花钱多办事”的传统沉淀法。目前碧水源的客户多集中在北京、江浙、华南等地,“大部分是高端市场”,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 “我们最大的竞争者并不是几家巨头,而是传统的水处理技术。”何愿平说。何愿平所说的“与传统技术的竞争”,看起来更像是新旧技术的更替。价格上,新技术并不具有优势,而技术优势再明显,仍然需要艰难的“市场推广”或者说“用户教育”。 除了大型项目,碧水源的小型污水系统也在持续发力。“几吨污水的小设备,一般售价是几万到几十万元,适用于酒店、饭店,用起来也很方便。”何愿平说。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这些小型污水处理系统更显出了它的优点:分散式装配,下到各乡、镇、村,不需要像传统技术那样的大型管网来统一处理。在中标3.5吨/天的怀柔再生水厂和世界最大的MBR项目——10吨/天的顺义温榆河资源化项目之后,碧水源已经将目光放到了更远的地方。“目前这些大项目占我们收入的60%,中型项目占10%左右,小型项目占30%。”何愿平说。 “在新加坡,现在的再生水其实就是在MBR设备后面再加一个反渗透膜,这种水可以直接饮用。”何愿平说,“这个技术碧水源也有。”一旦对可以直接喝的再生水进行部署,不仅水污染问题能得到大大的缓解,也能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市场。